李雪
摘要:會計信息作為記錄會計核算過程和結果的重要載體,是反映企業財務活動狀態、評價經營業績、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而會計盈余信息又是會計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社會財務舞弊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本文應計制會計入手,分析了權責發生制與會計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只有合理的職業判斷下進行的盈余管理活動才能夠正確地反映經濟業務的實質,并針對現存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應計制;會計職業判斷;盈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一、應計制會計
眾所周知,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都要有一定的會計基礎,會計核算基礎一般分為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即“應計制”與 “現金制”)。應計制會計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收到或支出貨款,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費用計入損益表當中,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的收付發生在當期,也不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費用處理。現金制則是只要在當期收到款項或者支付費用,即使權利和義務的發生不歸屬于當期也在當期計入損益表中。所謂應計制會計主要是以權利和責任是否實際發生作為確認和計量的依據,而現金制則是以款項的實際收付為標準進行會計確認。
目前,我國行政單位采取現金制,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采用應計制以外,其他業務均采用現金制的會計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現行的公司會計盈余是在應計制的基礎上計算得出的,才產生了企業的會計盈余管理現象。應計制下,會計盈余分為應計和現金流兩部分,可能存在企業交易或事項的發生時間同款項收付不一致的情況,如企業當期實現了一項銷售活動,已進行收入的確認,但并未實際收到該筆款項,但是應計制會計要求將其作為收入進行報告,便形成當期會計盈余,即從收入中扣減掉成本與費用后的剩余。
二、應計制會計和企業盈余管理的關系
上面講到,在實務中經常會存在會計盈余同現金流不一致的問題,這也是應計制與現金制之間的計量差異造成的,如固定資產按一定的折舊計提方法分期計入費用,而非在購入時將大量的現金支出計入成本,或者企業的銷售行為一經確定就全部在當期確認為收入,但實際并未收到全部貨款等。我們都知道會計四大基本假設中的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假設企業能夠持續經營,正是由于會計分期將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連續相等的期間來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現金流量等,才有了當期和以后期間的差別,才有了權責發生制,否則,若時間足夠長,應計制同現金制之間的差異將不復存在。正是由于以會計分期為假設的會計報表呈現的并非無限期間,才有了兩者的不一致。
因為存在上述不一致,所以企業就會采用應計、攤銷和遞延等會計程序來調整盈余和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以期如實報告企業各期間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然而出于業績考核和避稅等目的,應計制也成為許多管理層和會計人員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因為應計制會計中要運用預提、攤銷和很多會計職業判斷來報告盈余信息,所以讓管理層和會計人員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由于應計制下的很多項目涉及到會計人員主觀判斷和預測,而會計估計和現實狀況之間難免存在差異,也就產生了盈余質量問題。更多地,管理層會企圖操縱應計項目粉飾盈余來達到自身目的。
盈余管理本是一個辯證的概念,在應計制會計下,管理當局可以通過合理的職業判斷來控制會計盈余信息,將財務報表傳達到資本市場,傳遞公司良好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等吸引投資者,可見,通過盈余管理,企業可以將公司內部的信息傳遞給社會公眾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而若管理者過度操縱盈余,就會歪曲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盈利能力,引導投資者做出錯誤決策,引發會計信息質量危機和財務舞弊案件等。
所以,應計制會計和企業盈余管理本就是密切相連的概念,權責發生制的計量基礎以及會計分期的基本假設為應計項目的估計偏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為管理層操縱會計盈余提供了機會,應計制下,合理的職業判斷可達到資源優化配置,過度利用職業判斷會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我們應更多的利用合理的職業判斷增強會計信息質量,使之更好的為決策服務。如何把握好職業判斷的度,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三、結論和建議
應計制會計下衍生了管理層和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判斷,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因素有多,主觀層面如會計人員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等,客觀層面如會計制度準則、職業道德規范等,所以要想利用合理的職業判斷進行盈余管理,我們需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著手為應計制會計的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1.加強會計人員道德修養
會計實務中相關業務的不確定性對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會計人員只有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在實務中總結經驗才能提高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才不會在執業過程中為利益所誘惑,才能在管理層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盡可能保持中立,預防和降低盈余操縱的可能性。
2.鞏固會計制度和準則建設
我國應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建設,細化會計準則和增強其操作性。對有關會計事項的計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應的指南,建立完整有效會計監督體系,針對具體業務發展狀況和變化情況,及時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并根據情況適時制定操作性的指引等,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快地同國際接軌,提高我國整體職業判斷水平。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目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仍不完善,存在董事會獨立性不夠、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關系制度和企業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對會計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更能促進會計人員進行合理的職業判斷,進行盈余管理。所以需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權力制衡機制,為良好的會計行為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學軍,肖華.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準則建設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0,11.
[2]儲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余質量分析[J].會計研究,2000(9):31-36.
作者簡介:李 雪(1995-),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