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惟華 李吉柱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強迫癥在心理治療領域屬于以強迫自我行為、具有強迫沖動、容易產生不可控的強迫觀念為典型癥狀的精神領域病癥[1]。強迫癥患者在日常治療過程中經過較長的治療周期,仍然存在復發的可能性,并且在后期容易出現自我致殘,所以臨床對強迫癥患者的治療十分關注[2]。目前對強迫癥患者使用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在41%到60%,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本次研究中,我院加治齊拉西酮作為增效藥物,研究齊拉西酮對強迫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基本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抽樣我院近三年來收治的強迫癥患者80例,其中有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齡分布在23到54歲,平均年齡為(33.1±2.9)歲;所有患者病程在12個月到20個月,平均病程為(14.1±1.2)個月;將其均分兩組,曲林組采用鹽酸舍曲林藥物進行治療,齊拉西酮組患者在曲林組基礎上加治齊拉西酮;本次研究所選用的患者均經過臨床使用強迫癥量表確診強迫癥,并排除齊拉西酮過敏患者、嚴重心血管病癥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期婦女。所有患者的基礎資料經嚴格比對,未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給藥辦法
80例患者在給藥治療前均通過為期7天的藥物清洗,曲林組患者在7天后給予鹽酸舍曲林藥物治療,第一周每日給藥50mg,并在第二周開始加大劑量到每日100mg,如患者病情嚴重,則酌情增量,但不能超過每日200mg;齊拉西酮組患者在曲林組患者給藥基礎上加治齊拉西酮,第一周每日齊拉西酮給藥在20mg,觀測服藥患者治療情況,第二周每日增量到80mg;兩組患者在為期8周的治療過程中均不服用其他抗抑郁藥物、穩定性藥物和精神治療藥物。
1.3 療效評定標準
本次研究采用國際疾病分類中針對強迫癥診斷量表(Y-BOCS)對所有患者進行治療前、治療后的治療效果進行有效性評定;且使用國際通用的不良反應癥狀量表于治療后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測量患者服藥后的不良反應狀況[3]。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l9.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Y-BOCS比分比較
兩組患者Y-BOCS比分在治療前并未發現明顯差異,而在治療8周后,兩組治療評分相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提高,且齊拉西酮組患者治療評分明顯高于曲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癥狀量表比較
兩組的不良反應癥狀量表于治療后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測量患者服藥后的不良反應狀況中并未發現明顯差異,80例患者也未發現服藥不良情況,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在為期8周的治療過程中,齊拉西酮組患者有3例治愈,強迫癥顯著改善的患者有22例,強迫癥有所改善的患者有10例,治療無效的有5例;曲林組治愈患者有1例,強迫癥顯著改善患者有19例,強迫癥有所改善的患者有11例,治療無效的患者有9例;齊拉西酮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87.5%,顯著高于曲林組的77.5%。
3.探討
強迫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病癥,其發病機制與患者的內向、敏感、多疑等因素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系,通過對患者各項指標的觀察,發現,強迫癥患者腦內的5-羥色胺功能降和含量低與強迫癥的產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4]。
強迫癥患者的心理狀況極差,極易產生強烈的強迫和反強迫的心理,這兩種極端矛盾的心理狀況,使得患者產生持久性的痛苦和焦慮,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患者受到長時間的折磨,極易形成自卑、自殺等負面情緒的傾向,因此,針對強迫癥患者,應給予重點關注。根據強迫癥患者5-羥色胺功能紊亂的現象,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藥物為帕羅西汀,這種藥物能夠有效的一致5-羥色胺,降低患者神經元終端前膜上5-羥色胺受體的敏感性,提高5-羥色胺的含量,抑制NA和DA的再攝取,而且,對于其他遞質沒有大的影響,因此,治療藥物多選用齊拉西酮[5]
臨床通過多年對強迫癥的研究,發現強迫癥的發病原因可能與患者腦內5-HT功能失調、多巴胺亢進、谷氨酸升高等有關,因此,對強迫癥患者的給藥治療主要是控制患者腦內多巴胺和谷氨酸等,齊拉西酮是一種5-HT治療藥物,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焦慮情緒和認知狀況,它可以直接阻斷多巴胺受體對患者的影響,從而加強抗強迫癥藥物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齊拉西酮組和曲林組患者Y-BOCS比分在治療前并未發現明顯差異,而在治療8周后,齊拉西酮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87.5%,治療情況顯著優于曲林組,這與楊盛洲[6]、梁頌游[7]的研究結果是具有一致性的。此次研究結果也說明,在對強迫癥患者治療中使用齊拉西酮作為治療增效藥物,能夠取得良好的增效結果,可以達到增效治療的目的,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麗霞,冀成君,范宏振,等.圖式治療合用氟伏沙明治療強迫癥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10):726-728.
[2] 陳巧平,黃裕立,何宗云,等.心理干預聯合帕羅西汀治療心臟起搏器術后伴焦慮和抑郁狀態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5(4):613-615.
[3] 符澤娟,謝海玲.認知行為干預療法對改善強迫癥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8):17-20.
[6] 梁頌游.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改善強迫
[4] 張連仲,秦天星,曾德志,等.小劑量氨磺必利聯合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的臨床隨機對照雙盲研究[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6(6):333-336.
[5] 李永洪,張建龍,楊建明,等.動力性心理治療合并帕羅西汀對強迫癥患者療效及防御機制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6):509-512.
[6] 楊盛洲,湯益民,張偉娟,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認知行為治療對產(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后抑郁的療效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6,49(6):404-409.
[7] 梁頌游.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改善強迫癥患者癥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89-490.
[8]周嚴??;陳春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強迫癥狀臨床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6年03期
[9]陳平周;陳幼然;劉少文;;強迫癥與伴強迫癥狀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研究[J];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