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軍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的肛門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會發生各種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因此臨床上要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1]。我院以直腸癌低位患者共97例為研究對象采用結腸成形術治療的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直腸癌中低位患者,共97例,按照患者的病床號單雙數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9例,其中女性有22例,男性有27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4.3±3.1)歲;其中黏液腺癌有3例,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20例。對照組48例,女性21例,男性27例,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55.1±3.2)歲;其中黏液腺癌有2例,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結腸、直腸端端吻合術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結腸成形術治療,在患者的結腸斷端進行荷包縫合,對吻合器頭端進行結扎,在距離患者乙狀結腸斷端5厘米位置的結腸前壁結腸帶向近心端的位置縱向切開,切口為5厘米,然后進行橫向縫合,對患者行漿肌層包埋,進行結腸-直腸端端吻合。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前切除綜合征的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腸梗阻、吻合口漏、術后出血以及吻合口狹窄等前切除綜合征發生率為2.04%,對照組患者前切除綜合征發生率為10.42%,觀察組患者的前切除綜合征的發生情況明顯比對照組更優,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排便功能對比
觀察組術后的平均排便次數和失禁綜合評分分別為(2.54±0.37)次/天和(6.73±2.32)分,對照組的為(4.65±0.60)次/天和(14.36±3.79)分,觀察組術后排便功能比對照組的更優,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低位直腸癌患者進行保肛手術術后容易影響患者的肛門功能,發生各種并發癥,因此對于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在保肛手術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預防與治療,選擇有效的治療方式[2]。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表現為患者術后不同程度的失禁、排便急迫感和排便次數增多等[3]。采用結腸成形術治療在手術過程中形成了新直腸,能夠有效提升新建直腸的順應性和容量,選擇合理的結腸J型貯袋的長度,可以確保其功能和括約肌功能相似,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的術后肛門功能,減少各種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發生[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生腸梗阻、吻合口漏、術后出血以及吻合口狹窄等前切除綜合征發生率為2.04%,對照組患者前切除綜合征發生率為10.42%,觀察組患者的前切除綜合征的發生情況明顯比對照組更優,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的平均排便次數和失禁綜合評分均比對照組更優,觀察組術后排便功能比對照組的更優,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的研究報道數據吻合[5]。說明重視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預防與治療可以減少前切除綜合征的發生,改善患者的排便功能。
綜上所述,對于直腸癌低位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時應該注重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預防與治療,選擇結腸成形術治療的效果顯著,還能夠提升患者的排便功能,臨床上可以優先選擇。
參考文獻
[1]肖振華.抑肝扶脾滲濕法治療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湖南中醫藥大學, 2016.
[2]譚人福,牟紹玉.經肛門灌洗治療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3, 28(7):632-634.
[3]王木勇,張森.低位直腸癌前切除綜合征[J].現代腫瘤醫學,2014,22(4):948-952.
[4]王剛,童創,王建國,等.結腸成形術預防低位直腸癌術后前切除綜合征的療效分析[J]. 安徽醫藥,2016,13(12):1534-1536.
[5]秦啟元,黃斌杰,王磊.重視直腸癌低位前切除綜合征的預防與治療[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6,5(3):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