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碧娥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因此,適合學生的教學是最好的教學,而微課可以適合不同的學生。“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至十分鐘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把微課引進我們的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課前、課中、課后運用微課進行學習,使教學成為適合學生的教學,讓數學教學實現靈動高效。
一、微課讓數學教學具有延伸性
微課讓數學教學具有延伸性。傳統的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而微課卻可以克服這一不足,使教學具有前置性和后延性。針對某一重點、難點,制作“微課”視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選擇地觀看“微課”視頻,進行“翻轉課堂”,讓那些對知識點“吃不消”的孩子,借助“微課”,在家反復學習知識點,而“吃不飽”的孩子則可以提前學習。比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這一內容時,基于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是個難點,學困生不容易突破。我借助微課,使教學靈動起來,讓老師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得到有效的實施。
二、微課讓數學教學具有直觀性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微課,借助鮮明的色彩,直觀的圖像,三維的動畫,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具有直觀性。比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老師如果在前面做實驗,驗證“圓柱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后面的學生不容易看清楚,而借助微課,可以把驗證的過程直觀地呈現在每一個學生的面前,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圓柱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三、微課讓數學教學具有生動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枯燥的課程,通過微課手段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時,微課借助簡短的生活視頻,從現實生活中引出問題,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具體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雞兔問題”時,借助微課視頻,讓學生在生動的動畫情境中深入淺出地學習,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微課讓分層教學成為可能
由于學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的學生接受新知的快慢不同,如果老師講解多遍,優秀學生就會感到無聊,勢必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只是一遍帶過,中下層的學生勢必沒有掌握,不懂的知識越積越多,對數學就會越來越沒有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教師的授課主要是針對班里的大部分同學,而很少顧及優秀生和學困生。借助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觀看學習視頻,優秀生只看一遍,而學困生可以暫停或反復觀看,直至明白,保證了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分層教學。除了新知的學習以外,還可以把不同類型、層次的習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制成“習題類的微課”,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的觀看,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課后作業也可設計不同層次的的微課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題目解答,在解答過程中有不明白的,可以選擇同種類型的“習題類微課”觀看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在微課的指導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有效實現分層教學。
五、微課讓數學教學實現高效性
微課使數學教學實現高效性。學生觀看視頻時,對于比較簡單的內容可以快進,甚至省略,直接進入練習,而對于比較難的,則可以反復觀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的內容和進度,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并且這種“教”是學生自愿需求的“教”,所以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在課堂外觀看微課視頻,課堂上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交流討論,釋疑解惑,而老師可以從講課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指導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會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學生帶著在前置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加入學生中,引導學生開展有效討論。
微課作為移動學習時代的一種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至課后,使數學教學靈活機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學習,真正實現了個性化教學,實現了數學教學的高效性。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