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玲
摘 要:建筑類學科中,結構設計課程主要用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實操技能運用、設計靈感開發、整體協調能力。建筑結構設計較為注重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所以高校在建筑結構設計課程的改革過程中,要注重方案設計和理論實踐的結合,結合現實案例開展教學,最終形成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诖?,文章對建筑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教學;改革
一、工程施工案例教學
在建筑的結構設計上要嚴格按照《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執行,據學生反映,規范中的知識要點在學習的過程中較難理解掌握,與實施中的實體較難互相聯系起來,學生缺少整體觀,目前所掌握的只是對拆分開的單體構件設計技能,對建筑整體的設計目前還處于思路模糊狀態。
為了改變現狀,我們將采用教學與實體工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授課。比如,在“框架與剪力墻結構設計”這一課中,我們選用一個建筑中的框架剪力墻作實際案例分析教學,避免產生以前教學時內容空洞乏味的現象。引用實物,通過參照實體分析柱網的布置、剪力墻的數量、剪力墻的類型、墻體的單元劃分、簡圖的計算、總框架的確定等系列專業知識要點,讓學生的自我理解與規范條文相融合,逐步理解應用,讓學生分清在不同的抗震條件下相關內力的組合要點以及與其相匹配的設計系數。通過這種模式的授課,幫助學生建立對結構設計的整體思路以及工程概念,同時也對規范條文內容有一定的自我理解。這種教育模式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與實體對應聯系,大大減輕了學生在認知方面的負擔,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匯總多門學科知識、交融式教學模式
建筑結構設計專業有學科范圍廣、涉及學科多的特點,要求該專業的學生構建全方位、多學科的專業知識體系。根據此特征,該專業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老師要給予細心的指導,讓學生了解該課程與該專業的聯系與作用,讓其能對學習中的重點及難點進行合理安排,重視自我的基本的專業素養,尤其是制圖、立體構成相關專業課程的基礎學習。抓好學生對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和建筑材料在形態上的關系感悟,重視造型設計的韻律、節奏、結構與變化的呼應處理的同時,在建筑結構設計的課程中穿插建筑藝術美術類的課程。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就必須在基礎知識積累方面下功夫,藝術素養的培養是我們必須要做的,與此同時融入建筑歷史、建筑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全方位性。但是眾多學科知識交融講授,必定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內容混亂,這就要求老師在授課時為學生理清思路,通過“并聯式”“串聯式”這兩類知識結構一起搭建。
三、圖紙、模型實踐、反饋教學
依據專業特點,教師及高??梢栽趯W生完成圖紙繪制后,采用模型展覽的方式來收集、采納參觀者的意見,讓學生的作品在反饋中得以提高。第一,可以通過打印或制作圖冊將學生的設計方案圖、計劃施工圖進行展示,或將作品形成三維效果圖,在班級內、年級內或全校園開展設計作品展,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第二,還可以在模型制作中加入燈光、局部環境規劃等環節,在提升模型整體效果的同時,加強與其他課程間的聯系。不同主題、不同規模的展覽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在展覽中與好作品互相學習、競爭,逐漸形成階段性成果,此類成果也是社會及其他相關單位、人員了解學校教學能力、學生創作能力的平臺,為學生的畢業就業奠定基礎。教師則可以將展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并總結經驗,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持續改進。
教學的改革為建筑結構設計課程帶來了新的嘗試,總結了有益經驗,對以往的單向授教方式造成了一定沖擊,最終完成從以教師為主導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轉變,不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吸收有促進作用,在學生綜合能力提高上也成果顯著。
參考文獻:
[1]肖 平.淺析地方院校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217-218.
[2]牛海成,徐海賓.面向可持續發展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