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中圖分類號】R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結核性胸膜炎是由于結核桿菌及其代謝產物進入胸膜腔后產生大量的胸膜滲液而出現的疾病,若未能及時優先的進行處理和治療,導致胸膜腔內滲液中的纖維蛋白成分出現沉積現象,則容易出現包裹性胸腔積液、胸膜肥厚粘連等現象。因此,及時有效的控制胸膜內炎癥反應,減少胸膜滲液的產生,迅速清除胸膜滲液,是防止胸膜出現肥厚粘連的主要方法[1]。而目前臨床上針對結核性胸膜炎的治療時常規口服抗結核藥物及抽胸液治療,通常較少向胸膜腔內注射藥物[2]。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4例患者結核性胸膜炎患者均為本院2007年4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療患者,符合相關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的診斷標準。胸水情況:左側30例,右側24例;大量胸水10例,中等量胸水32例,少量胸水12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7例,其中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齡為(32.5±8.7)歲;對照組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齡為(31.2±9.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胸水情況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2HRZE/4HR抗結核方案進行藥物治療,同時加用強的松藥物口服,開始治療劑量為30mg/d,服用1w后劑量開始遞減,在6w內停用強的松,同時隔日一次予以胸腔穿刺抽液處理,每次抽液前需要B超定位,抽液總量不能超過1000ml/次,直至胸腔內液體抽完為止。
對照組患者給予2HRZE/4HR抗結核方案進行藥物治療,胸腔抽液處理后將20mg呋塞米,5mg地塞米松注射入患者胸腔內。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胸水在1w時間內完全吸收干凈;有效:胸水在2w時間內完全吸收干凈;無效:胸水在2w時間內未完全吸收干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5.2%,對照組顯效7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0.4%,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患有結核性胸膜腔積液的人數大約占全部胸腔積液患者的50%以上,如未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和處理,大多數患者可發展成為活動性結核病,對人體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3]。結核性胸膜炎產生的滲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胸液蛋白和纖維蛋白。常規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方案,胸腔內的滲出液吸收較緩慢,容易導致患者的胸膜出現肥厚粘連和包裹現象[4]。國內外關于胸腔積液患者血清和胸液抗結核藥物的監測研究結果也表明,慢性結核性胸膜炎常常伴隨有胸膜的粘連增厚,且容易形成包裹性積液,從而影響抗結核藥物的滲透而阻礙藥物的抗結核作用,尤其是慢性結核性膿胸,由于藥物的滲透受到明顯的阻礙,使得胸液內的抗結核藥物的濃度較血清明顯下降,最終治療效果常常欠佳,同時也常導致出現獲得性耐藥現象。
本研究在患者胸腔內注射地塞米松和呋塞米進行治療,與以往單純胸穿抽液的治療方法相比較,可以明顯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過敏的藥理作用,使胸膜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減少胸液的滲出量,促進胸水快速吸收干凈,減輕因為結核桿菌所導致產生的變態反應,避免滲出液中纖維蛋白的大量沉積,從而減少胸膜肥厚粘連的發生率。呋塞米則通過抑制髓袢升支重吸收Na+、C1-產生利尿作用,減少血容量,使得血漿膠體滲透壓明顯升高;降低胸膜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以減少胸水形成。兩藥協同作用使胸水生成減少和促進吸收,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磊,張春強,趙敏.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發生胸膜增厚因素的探討[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2):118-120.
[2]邢祖林.胸膜疾病治療方案探討[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1):10-20.
[3]Bernard TC,Roth J.Searchingfortuberculosis in the pleural space[J].Chest,1999,116(1):3-4.
[4]陳魯琦,陳魯豫,楊海炎.微導管引流及胸腔內注藥治療結核性胸腔積液有療效觀察[J].中國防癆雜志,2003,25(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