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
小學生怕寫作文,特別是農村小學生,常常面對作文題目感到無從下手,而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消除學生的作文恐懼心理呢?
一、除“怕”心理,激發興趣
作文是有一定難度的,許多學生看到作文就感到頭痛,怎樣消除學生“怕”的心理呢?我認為首先要創設一個寬松的情境,讓學生與老師輕松地交談,使學生們的心情愉快,消除“怕”作文的思想包袱,引發他們的作文想法和興趣。其次指導學生給遠方的親人寫一封信,把看到的、聽到的、發生在校園以及周圍的好人好事寫成文章,寄出去。也可以寫成板報和廣播稿給予發表或廣播,時常鼓勵他們堅持寫作,由寫短短的幾句話到一個片斷再到一篇文章,由粗糙的寫作到細膩的人物動作描寫,循序漸進,讓學生從“不怕寫”開始,逐漸養成寫作的興趣。
二、積累素材,靈活運用
作文差的學生拿起筆來往往不知從何入手,不知要寫什么,這時老師要循循善誘地幫助學生努力回憶,查找自己熟知的生活材料,使之從心中跳躍出來,成為他們自己的作文材料。例如在寫《我的家鄉變化》一文時,我努力讓學生回憶過去家鄉是啥樣?如今又是什么樣?許多學生都看到了自己家原先的又矮又小、既不透風也不透光的土屋、木屋,如今大都換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和水泥混凝土房屋,過去農民種田只有牛耕變成了拖拉機的機械化耕作,有的學生還談到以前晚上經常停電,無法寫作業看電視,現在電站并網,城鄉同網同價就再也不怕停電了。家里還買了電腦,可以上網查資料。還有的學生指出家門口建起了公園,公園里青青的柳葉,蜂飛蝶舞,鳥語花香成了家鄉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學生們一經老師的指導,很快就把過去自己的見聞嘩啦啦地全都倒了出來。學生們也不覺得自己沒東西寫了。但老師時時要做個“有心人”,依據平時對學生的觀察了解,揣測學生不同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觸的題材來寫。
三、提高認識,指導立意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立意,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例如在寫《我的家鄉變化》一文,僅僅寫到過去如何,現在又如何,現在比過去美麗多了,我們說這樣是不夠的,文章的立意不深。老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許多學生想到的是人民群眾的勤勞才創造了這一切,雖然這樣文章的力度加深了,但是挖掘得還不夠深刻、透徹。我們還可以這樣進一步引導:在新中國成立前,老百姓起早摸黑,沒日沒夜地苦干,他們勤勞嗎?學生們回答得十分響亮,可是為什么勞動人民依然吃不飽穿不暖,妻離子散呢?為什么窮苦的都是勞動人民呢?學生們啞然了,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突然有學生領悟到了是中國共產黨才使人民翻身做主人,是黨的政策使人民富裕起來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使我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學生明白了歌頌家鄉的實質是歌頌黨,歌頌人民,歌頌黨的好政策。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了,在今后寫作中就有可能做到:(1)反映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就事論事;(2)文章道理講得準確、透徹、自然貼切。
四、引用教材,動手寫作
如今小學語文教材包括講讀課文、略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 講讀課文實質上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例如小學語文中《鳥的天堂》一文,作者按一定的順序把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色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作者緊緊抓住大榕樹的靜態美和群鳥齊飛時的動態美來寫,學生讀后就會明白描寫一樣事物有靜態描寫又有動態描寫,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在寫法上得到了不小的收獲。閱讀課文可指導學生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文章各部分之間是如何聯系的?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對主題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領悟,從而學到寫作方法,達到提高自己寫作水平的目的。口語交際、習作的教學中可布置一些適當的片斷練習,運用遷移原理讓學生把剛獲得的理性認識應用到實踐中。例如我在教學“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時,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這幾個問題:(1)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對寫文章有什么好處?(2)怎樣觀察身邊的事物?(3)觀察事物時除了認真看,還要注意什么?接著布置學生回去觀察一個人,然后以《我的XXX》為題寫一篇作文。由于學生有了像《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范文的指導,作文都完成得較快。有一個學生寫了《我家的小弟弟》,她寫了弟弟的一般特點——滑稽,然后重點寫了弟弟的典型特點——淘氣。寫典型特點淘氣時,她通過一次弟弟到鄰居家玩時騎著狗到處跑這件事來說明弟弟淘氣的特點。文章做到有順序、有重點,達到了寫作的要求。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