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錫飛 張傳來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腹腔內壓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重要的生理學參數之一,腹內壓主要由腹腔內臟器的靜水壓產生,正常情況下與大氣壓相近[1]。臨床上多種因素可引起腹內壓持續升高導致腹腔高壓癥 ,腹內高壓繼而進展為腹腔室間隔綜合征 ,將危及患者生命。ACS一旦出現,可導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2-4],使患者病死率明顯增高,最高可達60%以上[5-6]。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重癥醫學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需要測量腹內壓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排除標準:年齡< 18歲,入監護病房24h內死亡或自動放棄治療患者,入監護病房時已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者。最終納入的病人中,男38例,年齡(33.0±5.1)歲;女22例,年齡(35.0±4.2),發病前有明確飲酒史者30例,合并膽道疾病者10例,肥胖或有高脂血癥者20例,無明顯的誘發因素者9例,部分患者存在上述多種胰腺炎的高危因素。所有病人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
1.2 診斷標準
根據 201 3年上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 01 3年,上海)》的診斷標準即:臨床上符合以下3項特征中的2項,即可診斷為急性胰腺炎(AP)。(1 )與AP符合的腹痛(急性、突發、持續、劇烈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活性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 3倍;(3)增強 CT/MRI或腹部超聲呈AP影像學改變。在符合AP的診斷標準基礎上,伴有持續性(>48 h)器官功能障礙(單器官/多器官)和(或)嚴重的局部并發癥(胰腺壞死、假性囊腫及胰腺膿腫等)即可診斷SAP,本組60例SAP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1.3 方法
1.3.1 干預方法 將6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兩組病人在年齡分布、病情、APACHEⅡ評分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在入科時均無泌尿道感染。兩組病人給予相應的對癥支持治療,包括基礎治療措施如禁食、胃腸減壓、抗炎、營養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抑制胃酸及胰酶 、支持器官功能,以及呼吸支持、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保護,并進行CRRT治療,生命體征平穩后給予重癥監護室常規護理,給予腹內壓動態監測每8h用同種方法監測2次。為了保證科內人員操作方法的統一性和準確性,已經對重癥醫學科護士針對該兩項測量技術進行統一專項培訓,以保證測量方法的一致性和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常規水柱測量方法:尿管經三通與測壓管連接后置于帶有刻度的標尺,在測量過程中測壓管的一端是開放的,與大氣相通,以恥骨聯合為零點,在呼氣末讀取水柱的高度,將測量結果換算為mmHg(1cmH2O=0.74mmHg)。實驗組采用一次性壓力傳感器測量方式測腹內壓(如圖):應用膀胱沖洗器和一次性壓力傳感器在無菌操作下制作測壓裝置,將膀胱沖洗器Y型接頭后段10cm處剪斷,與剪去接頭的壓力傳感器殘端在無菌操作下緊密連接,Y型接頭的一端接上消毒后的尿管接口,另外一端接一次性抗返流引流袋,壓力傳感器連接于心電監護儀上,在近病人的三通處予無菌注射空針將37 ~ 40 ℃生理鹽水 25 ml注入膀胱內,待30 ~60 s 后膀胱肌肉松弛后,以髂嵴和腋中線的交點為零點,排除干擾因素后觀察監護儀上曲線變化,待穩定后在呼氣末讀數,此后每次測量只需在三通處按上述要求注入生理鹽水即可。比較兩組患者腹內壓波動絕對值(腹內壓波動值絕對值=|同種方法監測的兩次腹內壓差值|、護理時數、泌尿道感染例數情況。
1.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病人的臨床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發生泌尿道感染例數比較
2.2 兩組患者護理時數、腹內壓波動絕對值比較
3.討論
腹內壓監測對判斷病情危重程度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持續的腹內壓增高可導致心排血量下降、少尿、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等,依據腹腔高壓和腹腔間隔室綜合征診療指南(2013版)中的腹腔間隔綜合征分類標準將病人腹內壓分為4個等級 ,12 mmHg~15 mmHg為Ⅰ級,16 mmHg~20 mmHg為Ⅱ級 ,21 mmHg~ 25 mmHg為 Ⅲ級,> 25 mmHg為 Ⅳ級,應根據相應等級給于對應處理,一旦監測發現IAP達到25 cmH2O,即需要積極預防ACS,甚至給予手術開腹減壓以挽救患者生命。在重癥監護室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實施常規腹內壓監測,能準確的預測可疑腹內壓升高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與早期預防腹腔筋膜室綜合征發生,從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預后 。本研究通過傳統水柱測壓法和壓力傳感器測壓法的比較,實驗組患者的腹內壓波動絕對值、護理時數、泌尿道感染例數均低于對照組 (P<0.05,詳見表1和表2),說明一次性壓力傳感器測量腹內壓能獲得更客觀穩定的數據,波動較小,為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治療提供持續的治療依據。 應用一次性壓力傳感器對SAP病人進行腹內壓動態監測,測量結果更為穩定精確,能為臨床醫生治療提供持續可靠的依據,能有效地節省護理時數,減少泌尿道感染的發生,從而降低SAP的病死率。后期將繼續通過大量的樣本量觀察以上指標以及住院天數、患者耐受度、病死率等情況,臨床研究表明該項目在臨床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連陽,白祥軍,周健,等.創傷后腹腔高壓癥/腹腔間隙綜合征診治規范[C].成都: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1
[2] 鄭旭東,蔡宇,陳盛,等. 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腹腔內壓力監測方法及臨床診治總結[J]. 實用醫學雜 志,2010,26(23):4369-4371.
[3] 孫文郁,張弘彬,梁健. 腹腔間隔室綜合征21 例診治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1(2):158-159.
[4] 蔡玲,朱惠明. 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治 療現狀[J]. 廣東醫學,2013,34(1):153-157.
[5]陳敏,劉加菊. 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護 理[J]. 現代醫藥衛生,2010,26(22):3474-3475.
[6] 俞隼,顧勤,劉寧,等. 腹腔內壓力監測在危重患者預后分析 中的作用[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4):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