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是通過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所負責的財政、財務收支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審計。本文重點闡述了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方法、審計評價、審計存在的風險與防范。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審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經濟責任審計是通過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應負的經濟責任履行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審計,借以評價領導人執行國家財經法規,履行經濟職責和廉潔勤政狀況,為組織人事部門考核任用領導干部提供依據。
一、經濟責任審計內容
主要包括: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情況,固定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重要投資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情況,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以及被審計領導干部對下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情況等。
二、審計準備工作
審計準備是審計任務開始到具體實施審計工作之前的整個準備過程,準備階段是整個審計工作的起點,審計工作的質量與準備階段的工作密切相關。
1.接受經濟責任審計委托。內部審計機構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之前,必須取得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的書面授權或根據公司相關制度規定,才能實施審計工作。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之前,審計人員應該與委托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在進行經濟責任鑒定時,委托人的支持力度是非常關鍵的。
2.發出審計通知。在取得審計委派書之后,必須對被審計人與單位發出審計通知書。審計通知單的內容包括審計時間、審計范圍、被審計單位財務部門應做的準備工作,以及要求被審計人提供的材料,如任職述職報告等。
3.與被審計單位進行前期溝通。取得被審計單位主要部門的支持,與被審計單位主要部門進行溝通,有利于審計活動順利實施,對搜集真實的信息資料、及時反映在審計過程中未覺察到的問題有很大幫助。
三、審計方法
在審計過程中,審計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對降低審計成本、減少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工作效率至關重要。
1.建立雙向責任制。應以書面形式明確被審計單位和審計組的法律責任。
2.適當確定抽樣范圍和數量。在全面審查被審計單位財務會計資料的基礎上,確定適當的抽查面,一般情況下,抽查金額在30%、40%為宜。經抽查若差錯率超過5%,應繼續擴大抽查面和調查面,特殊情況下,則要變抽查為全面調查。
3.認定損失要堅持謹慎原則。對審計單位提出作壞賬處理的往來款項、作報廢處理的固定資產和存貨,必須在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方可予以認定。
4.尚未實現的不確定事項應經過認真核實后再行確認。經濟責任審計中,對被審計單位的潛在虧損、或有負債等尚未實現的不確定事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未經核實的不應確認,經過核實的,不管賬面是否反映,均應在審計報告中如實反應。
四、審計評價
1.依法依規。依照審計查證或者認定的事實、法律法規、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責任制考核目標、行業標準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據等進行審計評價。
2.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審計評價既要肯定主要工作業績,也要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
3.審計評價與審計內容相統一。評價結論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審計評價依據的事實數字要準確無誤。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要嚴格限定,強調的就是不能對沒有審計的,或者是沒有審計清楚的事情作出評價。
五、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風險
1.審計手段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審計風險。審計主要是通過會計資料及相關資料來發現和查證問題,而有些違法違紀問題不一定就在會計資料中明顯反映,或者是用審計手段難以深入查證,必須由有關執法執紀部門運用特殊手段進行審計,才能查清,如受賄索賄、收受回扣等問題。
2.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有限形成的內在審計風險。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內容很廣,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既要懂得行政財務,又要懂得企業財務、投資基建的財務,不僅要具備查賬技能,還應具備宏觀經濟管理知識、政策法規及審計、會計專業知識、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夠全面,就會嚴重制約和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
3.評價失真產生審計風險。一是對非評價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超越了“審計機關審計事項評價準則”,屬越權行為。二是對審計過程中未涉及的具體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雖是審計范圍,但審計人員未獲取相關證據不能隨意評價。三是對審計證據不足的審計事項不應評價而評價。四是用詞不妥的審計評價。
4.先任命后審計,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造成高風險。現實中,組織人事工作往往銜接不上,“先離后審”、“先任后審”現象普遍存在,如果離任不審,形成的損失就會職責不清,無法追究;如果先離后審,就會對離任領導缺乏約束力,使審計流于形式。
六、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防范
1.建立承諾制度,明確法律責任。一是被審計對象應作出承諾,其向審計人員提供的《任期經濟責任情況履行報告》所述內容是真實的。二是被審計單位負責人應作出書面承諾,保證所提供的資料真實、完整、可靠,并如實地向審計組說明了單位賬外資產、未決訴訟、抵押借款、為其他單位提供擔保等或有事項。
2.努力提高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意識和自身素質。為進一步降低審計風險,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以及過硬的思想作風和業務技能,為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應通過加強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及專業培訓等方面,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日益發展的經濟責任審計的需要。
3.建立部門聯系制度,及時溝通、互遞信息,共同界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部門在獨立行使審計職能的同時,要加強與組織、人事、紀檢、信訪等部門的聯系,把了解的被審計單位財務管理的情況與其他監督部門掌握的情況有機結合,為深入審計提供線索。遵循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原則,權責結合原則和重要性原則,從經濟責任的性質、經濟責任的大小和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等三個方面把握經濟責任界線,共同確定領導干部應承擔的經濟責任。
4.堅持先審計后離任,明確聯席會議的工作職責,完善聯席會議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聯席會議的正常運作機制,保證經濟責任審計得到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
[2]中國內部審計.
[3]審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