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參與數字化校園電視臺工作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并且傳播藝術與文化,也可以搭建起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互動溝通的橋梁。而校園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又可以極大地宣傳學校、宣傳學生個人,增加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學生校園生活。本篇主要從微電影創(chuàng)作欄目人員管理的角度,來制定科學高效的方案,以提高人員生產力。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電視臺 素質教育 微電影欄目 生產力 管理
中圖分類號:G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195-01
一、創(chuàng)作前期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用在視頻創(chuàng)作領域再合適不過了,尤其是微電影創(chuàng)作。因為在拍攝前期,具體的討論、分工、策劃等前期工作都不需要耗費太多人力、物力以及資金,一旦進入到拍攝階段,各項前期工作沒有準備到位,那么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可以說幾乎所有欄目的成功與否都與創(chuàng)作前期工作的開展息息相關。那么作為以制片人為管理核心的制片人制校園欄目而言,如何才能駕馭好前期的各項工作與人員分配管理呢?
為了充分發(fā)揮制片人制的人員組織優(yōu)勢,作者通過在校園電視臺長期的工作研究,得出以下最優(yōu)人員分配方案:制片人1名(作品的總負責人);導演1名(作品創(chuàng)作的總指揮);編劇1名;攝影1名;燈光1名;錄音1名;策劃:1名;場記1名;后期:1名;美術指導:1名;場務1人;這樣,各司其職,只需要11人,就可以開始進行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
(1)第一階段:欄目策劃階段(參與人員:制片人、策劃)。校園電視臺的主要傳播目標是學校師生,而宣傳目的也是以教學或信息、文化藝術傳播、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為主要目的,所以它的欄目策劃相對來說簡單很多,只需要按照制片人對于微電影的各項具體要求,寫出微電影的拍攝策劃案,包括主題、立意、宣傳內容、傳播途徑以及大體涉及的場地、大概預算還有最后達到的效果等。由總制片審批通過后,就可以進行第二階段。
(2)第二階段:劇本或腳本創(chuàng)作階段(參與人員:編劇或總撰稿)。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作品好不好,劇本是首當其沖的。編劇或者總撰稿,應當根據策劃案的要求,寫出與之相適應的微電影劇本,要在具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既接近學生和校園生活,又要不失觀賞性和藝術性。
(3)第三階段:劇本可行性討論階段(參與人員:制片人,導演,編劇)。以制片人為主導,充分討論劇本的可行性,對劇本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保證劇本在制片人的把控下,符合預期的整體要求,編劇對劇本進行修改后再次進行討論,以制片人意見為主,直到制片人確定劇本為止。
(4)第四階段(同時進行):場景選擇階段(參與人員:導演,攝影,制片人)。導演與攝影對劇本中涉及的場地進行分析,由于校園電視臺投資較小,不適宜攝影棚搭景棚拍,所以需要實地考察,確定拍攝的場地,將場地需求反饋給制片人,由制片人協助確定場地使用權。
(5)分鏡頭腳本創(chuàng)作階段(參與人員:導演,攝影)。導演與攝影一起進行分鏡頭腳本創(chuàng)作,將每一個要拍攝的鏡頭的技術參數和藝術要求以腳本形式寫下來,以確保能夠在拍攝時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6)選角階段(參與人員:制片人,導演)。
導演通過分析劇本,對劇中涉及的角色進行選角活動,保證演員符合要求。
(7)服裝道具與拍攝器材準備階段(導演,美術指導,攝影,燈光,錄音)。
導演與美術指導討論確定好演員所需要的服裝、妝容,以及所需要的道具。導演與其他相關人員確定好器材,然后進入拍攝期。
二、拍攝期(參與人員:除編劇外所有人員)
拍攝期考驗的是團隊的協同合作能力,只要前期工作到位,那么拍攝期也會是順水推舟,乘風破浪。
(1)統籌表制定與演員排演階段。
策劃根據分鏡頭腳本,建立統籌表,包括每天不同時段的拍攝任務,吃飯的時間、地點,劇組每天的行動路線等等,與此同時,導演指導攝影進行鏡頭的預練,指導演員進行重要場景的排演。以及確定服裝道具、妝容的效果。
(2)實拍階段。實拍階段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證各個人員的工作落實到位,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相輔相成,使拍攝過程順利進行。制片人管理經費的使用,人員的管理,場地的協調;導演負責整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美術指導負責服化道等。
(3)后期制作(參與人員:制片人、導演、后期)。
后期制作是對作品的三次創(chuàng)作(編劇一次,導演二次),所以后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導演和后期需要在制片人的整體要求下,對作品進行剪輯、調色以及增加相關特效和字幕。
(4)成品上線(參與人員:制片人、策劃)。
作品完成后,制片人確定投放的區(qū)域、時間段、目標后,則需要策劃對微電影作品進行大力宣傳,確保其收視率和收視效果。最后由策劃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取得相應數據,由此來分析本次微電影作品的效果和反響,以及是否達到或者超過預期。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