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乳腺癌是世界范圍內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惡性和常見腫瘤之一[1]。在我國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一10%,并呈逐年上升趨勢[2]。患者不但具有腫瘤患者都有的恐懼,還要面對手術切除乳腺后喪失部分第二性征的失落[3]。從確診為乳腺癌那一刻開始,她們的心理狀態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許多患者因此產生心理負擔,若得不到及時的疏導,甚至會導致心理障礙。許多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在患病過程中會表現出不良的心理狀態,如趙婷婷等人指出患者會出現不同的負性情緒,如恐懼與悲傷、緊張與不安、不確定感及自卑感等[4]。但也有一些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患病期間會出現積極情緒,如郇建立,梅雪峰等人指出:一些患者認為得了乳腺癌后,她們比以前更會珍惜和享受每一天,會有更多的熱情去做事。面對不幸時,她們覺得自己更加自信、更加強大了[5]。因此,對影響乳腺癌患者在治療期心理狀態的因素進行分析是有必要的。而查閱相關文獻發現許多研究者主要從治療的確診期、手術期、放化療期、康復期四個階段來闡述患者的心理問題,對具體的影響因素闡述的較少。但是,如果想對乳腺癌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僅僅根據治療階段來提出相對應的心理策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各個因素進行詳細的了解,進而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制定出具體的符合病人情況的個體化治療。
方法:
半結構性訪談法:根據已有問卷對省婦幼保健醫院日間病房的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進行訪談,問卷涉及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分級、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經濟基礎等。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先向患者提出問卷中所涉及到的問題,耐心傾聽患者的回答,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仔細觀察和詳細記錄患者的互動情況,如言談舉止、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同時根據患者的回答對有價值問題作深入追問。每次訪談時間控制在lh左右。
結果:
通過對資料進行一系列分析與整理,得出影響乳腺癌患者治療期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有:
一、人口學資料:
1、年齡
研究發現乳腺癌給年輕患者帶來的心理創傷比年紀大的患者要更為嚴重[6]。因為相對于年紀大的患者,她們更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她們在家庭生活、社會活動、工作單位中均發揮重要的作用。而手術以及放療、化療不僅改變了她們的外在形象,同時也限制了她們大部分的活動能力,使她們難以回歸到之前的生活中去。因此,她們往往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對生活沒有期望或者期望較低,不愿意與人交往,顯得比較孤僻。而已退休的女性患者,她們的心理狀態相對較好。王渝萍等人通過對404例乳腺痛患者從診斷到康復早期的獲益感進行前瞻性研究發現,老年患者比年輕患者感知到的益處更多[7]。一方面是由于她們不必擔心家庭、工作的情況。許多老年患者表示:“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養病,孩子把我照顧的特別好,不讓做任何家務活,不需要操心任何事,”。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經歷過許多事情,相對于年輕患者,她們很快接受并適應患病的生活,大多數老年患者認為手術以及放療、化療所引起外在形象的改變對自己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2、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影響乳腺癌患者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在訪談過程中,有患者表示:“沒有患病之前,家里雖然有點貧困,但我凡事看得也開,只要一家人幸福就行。然而患病以后,每次化療費用都是一筆大開銷,我不得不為每一筆治療費用而發愁。如果經濟問題解決了,我肯定不會這么煩惱了”。經濟基礎差的患者,一方面要為高額的費用擔心,另一方面,伴侶為了掙錢,往往不能陪同患者看病、關心患者的身體與心理情況,這使患者不得不獨自處理一些事情,承擔一些責任,如:做家務活、照顧孩子。另外,由于經濟拮據,她們往往舍不得買一些營養品,自己的身體狀態恢復得相對較慢。有些經濟基礎差的患者甚至選擇放棄治療或自殺。有研究顯示,癌癥患者的經濟負擔與自殺行為有明顯的相關性[8]。而經濟基礎較好的患者,很少為高昂的醫療費用而發愁,她們往往能得到家人或者雇員的幫助,同時,她們充分的營養供給對病情的恢復也能起到一定的幫助。故面對乳腺癌病情,相對于經濟基礎較差的患者,她們較少產生焦慮情緒。
3、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不僅通過經濟水平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它還可以以其他的形式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一方面,針對自己而言,高教育水平患者會通過各種形式搜集關于乳腺癌的各方面的科學知識,比如看專業的書籍、詢問專業的醫生等,從而對乳腺癌產生科學、全面的認識。而低教育水平者對病情的了解,往往只能從醫院方面獲得部分科學性知識,對乳腺癌其他情況并不是很了解,這容易使患者對癌癥充滿恐懼,害怕死亡。另一方面,針對周圍的環境來說,高教育水平患者的朋友、鄰居也是高教育水平者,他們對乳腺癌也有著科學的認識,從而可以為患者提供各種科學合理的幫助。而低教育水平的患者大都來自農村,大部分親人、朋友、鄰居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一聽到是“癌”,就覺得沒有希望,活不久了。陳良珠等人認為社會上“癌癥不可治愈”論是造成乳腺癌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的原因之一[9]。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生病后更容易信奉神與上帝。總之,低教育水平患者的心理狀態遠遠差于高教育水平患者。
二、社會支持系統
大量研究證明: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對乳腺癌患者身心有保護、緩沖作用,能減輕乳腺癌患者患病后的無助感,有利于患者保持樂觀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減少焦慮、抑郁情緒的發生,如:李向青[10]等人的研究證明,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呈正相關。從社會支持來源角度進行分類,可將社會支持分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但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支持系統是來源于家庭的支持。
生病后,患者因為病情不得不專心在家養病。此時,患者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遠遠多于以前,家庭關系成為影響患者情緒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夫妻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家庭氛圍與乳腺癌的病情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一方面,乳腺癌的發生與不良的家庭氛圍有一定的關系。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家人的關愛與支持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進而有利于病情的恢復。王艷芳等利用情景設計干預,如乳腺癌患者的配偶通過執行情景設計,使患者能夠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重拾對婚姻家庭生活的憧憬。結果顯示干預組的焦慮程度及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11]。表明對乳腺癌患者的家人進行心理指導、干預,也可以間接幫助乳腺癌患者,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另外,醫護人員的支持也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剛剛確診時,許多患者由于之前對病情并不了解,當告知是乳腺癌時,患者會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此時醫護人員如果能認真的解釋病情,疏導情緒,給予建議等,能很好的緩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
除此以外,患者的心理特征如性格特征、歸因以及應對方式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如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如果患者把患病的原因歸結為以前經常生氣,那么她在治療期間就會有意識的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情緒狀態,認同“心情好,病好的就會快一些”。關于心理特征方面,僅僅通過心理訪談是達不到效果的,必須利用專門的測量工具,通過科學測量來了解不同人格特征、歸因方式以及應對方式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Mock V,Atkinson A,Barsevick A,et al.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J].Oncology,2000;14:151-61.
[2]泠朝輝.拉曼光譜技術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10,2(1):54—56.
[3]趙健,郭瑩.乳腺癌患者SCL-90負性心理特征調查和護理干預[J].中國康復,2008,23(2):136-137.
[4]趙婷婷,方瓊.深度訪談法研究乳腺癌病人診療過程中的心理體驗[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15(5):514-517.
[5]郇建立, 梅雪峰.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體驗與社會支持——以北京腫瘤醫院的乳腺癌患者為個案[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56-60.
[6]陳蓉,李霞郇.年輕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34):2618-2620.
[7]王瑜萍.女性乳腺癌患者益處發現的發展軌跡與功能[D].長沙:中南大學,2014.
[8]張秀蘭,彭金蓮,韋若梨等.晚期癌癥患者發生自殺未遂的相關因素調查與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4):324-325.
[9]陳良珠,謝忠,馮湛華等.乳腺癌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測定及其中醫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報.2002,23(8):886-887.
[10]李向青, 李榮, 任利華,等. 社會支持對食管癌手術后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 現代預防醫學, 2012, 39(13):3314-3315.
[11]王艷芳, 王佳琪. 支持性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3(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