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平
【中圖分類號】R74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前言
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也是影響顱腦外傷病殘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本文將尼膜同聯合腰穿療法應用在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中,臨床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共計64例,將這些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進行分組,采用常規腰穿治療的患者為對照組,尼膜同聯合腰穿治療的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為16~66歲,平均為(37.46±6.47)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5例,墜落傷9例,跌傷5例,擊打傷3例。其中單純性蛛網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血腫10例,合并腦挫裂傷12例,腦內血腫2例。觀察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為17~67歲,平均為(37.66±6.75)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4例,墜落傷8例,跌傷6例,擊打傷4例。其中單純性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硬膜下血腫9例,合并腦挫裂傷11例,腦內血腫3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注意休息,監護血壓平穩等,同時保持水電解酸堿平衡等治療。對照組僅予腰穿術治療,嚴格按照無菌規范操作,緩慢放出5ml腦脊液后,再依據腦脊液壓力進行等量或不等量置換,其出量超過入量的5~10ml,術后為患者取平臥位,約6h。根據患者病情,一般行8~10次置換術,直至其腦脊液清亮為止。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實施尼膜同(BayerScheringPharmaAG,國藥準字J20100002)進行治療,每天給予患者尼膜同50ml持續靜脈泵入,每小時2ml,治療周期為10d。然后改為口服60mg/次,每天3次,治療周期為21d。治療期間,嚴密監測患者顱內壓及意識瞳孔肢體活動變化。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在91%以上,患肢肌力恢復到4~5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在18%~90%范圍內,患肢肌力提高2級以上;無效:未達到上述任一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總有效率等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治療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1.09±3.22)分、(20.87±3.25)分,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16.11±3.02)分、(8.03±1.22)分,兩組比較,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療效對比
由表1可知,治療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1.88%,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達93.75%,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數據差異,符合統計學的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上常采用腰穿術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這種療法能夠清除患者蛛網膜下腔的血液,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是有效治療措施之一[3-4]。而尼膜同是一種1,4-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5],可與中樞神經的特異受體相結合,調節細胞內鈣水平,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外鈣離子的內流,使得腦組織缺血得以改善,同時還能抑制了平滑肌細胞的增生,有效防止腦痙攣的發生。在適宜的劑量下使用,對外周血管幾乎不影響,安全有效。
本次研究結果中,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16.11±3.02)分、71.88%;觀察組分別為(8.03±1.22)分、93.75%,兩組比較,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采用尼膜同聯合腰穿進行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并提高臨床療效,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謝昭太,孫生生,蔡葉盛等.地塞米松鞘內注射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觀察[J].華夏醫學,2016,29(02):45-47.
[2]熊鵬舉,李彬,鄧磊等.腰穿置管引流術聯合高壓氧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09):50-52.
[3]馬國弘.腰穿腦脊液置換術聯合地塞米松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6):48-49.
[4]賀華安,劉江,邵小娟等.腰穿及頭顱 CT 診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28(12):1751-1753.
[5]戚勝占.尼膜同聯合腰穿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