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堯蘭 金曉燕
【中圖分類號】R3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腸球菌是近年來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易導致泌尿道、呼吸道、腹腔、盆腔等處的感染。尤其在泌尿道的感染中,腸球菌已成為主要致病菌之一。由于腸球菌耐藥機制復雜,不僅存在固有耐藥,而且易產生獲行性耐藥及藥物耐受,應引起廣泛重視。為了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現對本院泌尿系統分離到的腸球菌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148株腸球菌來自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門診及住院患者泌尿系統感染標本,在7天內同一患者同一標本分離得到的菌株不重復計入。
1.2 細菌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 細菌分離按常規方法進行,鑒定采用法國梅里埃的ATB自動細菌鑒定儀,藥敏采用K-B法,所用MH瓊脂為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產品,藥敏紙片購自Oxoid公司。質控菌株為糞腸球菌ATCC29212。
2.結果
2.1 腸球菌的菌株構成 148株腸球菌中以糞腸球菌占多數,有78株(52.7%),屎腸球菌次之,有52株(35.1%),其他腸球菌所占比例較少,只有18株(12.2%)。
2.2 腸球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檢出的腸球菌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其中屎腸球菌的耐藥性明顯高于糞腸球菌,其藥敏試驗結果見表1。
3討論
泌尿系統感染為醫院內最為常見的感染之一,發病率僅次于呼吸系統感染。據國內外報道,腸球菌屬在近年來引起尿路感染的細菌中居第二位,其感染多與尿路器械的操作、留置導管和尿路結構異常有關,應引起臨床足夠的重視。本次從泌尿系統感染的患者分離到的148株腸球菌中,糞腸球菌占52.7%,屎腸球菌占35.1%,其他腸球菌占12.2%,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是腸球菌屬的主要代表菌種,其耐藥狀況基本上可以反映腸球菌的耐藥狀況。
腸球菌具有天然耐藥和獲得性耐藥特性,固有耐藥由染色體介導,獲得性耐藥及毒力特性由轉座子或質粒編碼。固有耐藥表現為腸球菌對頭孢菌素類、低水平氨基糖苷類、克林霉素和甲氧嘧啶-磺胺甲吧唑天然耐藥。本組藥敏結果顯示,屎腸球菌對大多數抗菌藥物的耐藥率高于糞腸球菌,提示屎腸球菌耐藥形勢比糞腸球菌更嚴峻。并且兩種菌對多種藥物敏感率有較大差異,糞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顯著低于屎腸球菌,而對氯霉素、四環素的耐藥率明顯高于屎腸球菌,此結果與相關報道相似[1-2]。腸球菌對紅霉素、利福平的耐藥率均較高;呋喃妥因對腸球菌的耐藥率較低,故對腸球菌引起的泌尿系統感染,可首選呋喃妥因治療。治療嚴重腸球菌感染時,需要一種大劑量的青霉素或氨芐青霉素聯合一種氨基糖苷類,但抗菌藥物的選擇必須依據藥敏試驗結果。李爽[3]等曾表明聯合用藥治療腸球菌時,一旦腸菌球菌對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說明該菌已產生獲得性耐藥,預示不宜用聯合用藥。因此,治療腸球菌感染,應根據耐藥特點及菌種間的耐藥差異來選擇相應的治療。
替考拉寧、萬古霉素仍是臨床治療腸球菌最有效的藥物,其耐藥率最低。但隨著糖肽類藥物的大量使用,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感染逐漸增多,近年來常見VRE的報道。本實驗發現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1株,VRE的出現不僅給治療帶來困難,而且它可能通過耐藥基因將萬古霉素的耐藥性傳給敏感菌或其他細菌,故應對VRE進行嚴密的監測及控制。同時還應加強臨床對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尤其嚴格萬古霉素使用適應癥,防止VRE在醫院里的交叉感染和傳播。
監測結果提示,臨床醫師應規范使用抗菌藥物,重視臨床藥敏試驗,提高抗菌藥物應用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以防止或減少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耐藥菌株的產生。同時調整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林紅燕,沈懷亮,魏衍超.臨床檢出腸球菌耐藥譜4年的變遷[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115-117.
[2]陳瑜,嚴建平,呂火祥.腸球菌的分離率及耐藥性分析[J].浙江醫學,2007,29(5):458-459.
[3]李爽,張正.腸球菌耐藥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10 ):7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