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急速發展,互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網絡環境下的個人求助行為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出來的。它與傳統的募捐行為相比,具有受眾廣泛、能夠迅速廣泛傳播的特點。當然,也正是基于互聯網的這些特點,網絡上的詐捐、騙捐事件屢見不鮮,引發了民眾對于網絡募捐的信任危機,嚴重影響了社會道德風尚。在下文中,筆者將對網絡環境下的個人求助行為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并對現存問題提出一些自身的建議,致力于構建更合理完善的網絡個人求助行為的監督與管理體制,讓個人求助行為真正發揮其效用。
關鍵詞:個人求助行為;網絡募捐;余額歸屬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在公益慈善機制尚不完備的今天,個人網絡募捐以其獨特的優勢發揮著自身效用。但是缺乏有效監管機制,使得作為網絡環境下的個人求助行為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無法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個人網絡募捐行為依據募捐人和受捐助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作為自然人的募捐人在網絡上發起的針對其他特定人或特定目的募捐行為。第二種情形是是特定的自然人在網絡上發起的以自身及其近親屬為受助對象的網絡捐助行為。①《慈善法》規定,個人不能公開募捐,但個人求助還是允許的。從目前的法律規定理解來看,如果是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親屬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應該認定為個人求助行為,《慈善法》不禁止。
個人求助行為作為個人網絡募捐行為中的一種情形。個人救助行為與公益募捐相比而言,個人求助行為只能針對特定事項,特定款項進行募捐,而且對象僅限于自然人本人及其家屬,而且在個人求助行為中募捐人與受捐人重合。那么此時就會存在這些問題:個人求助行為的主體資格問題、求助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以及募捐財物的管理使用與余額歸屬問題,還有就是個人求助行為中的信息公開與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在個人求助行為中,將募捐主體限制為自然人,但是缺乏對其資格的審查,使得個人求助行為被不法分子所濫用,詐捐、騙捐的現象廣泛存在。倘若缺乏對于個人求助行為中主體資格的審查,那么個人求助行為淪為騙捐工具的可能性還是存在。而且,由于募捐人與受捐人指向為一人,那么募捐人很可能在募捐中有選擇性的進行說明,甚至捏造一些虛假的事件。從“陳易的賣身救母”事件再到最近的“羅一笑”事件無不是當事人對事件有選擇性的進行說明,隱瞞事件真相,使公眾憤然。
目前,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對公益事業捐贈所得的財產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受贈人接受捐贈后,應當向捐贈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據,將受贈財產登記造冊,妥善保管”。 ②對于個人救助活動中的管理使用以及余額歸屬,我國法律尚無明確規定。在個人救助中,當特定救助事項完成以后,對于捐助款項的使用以及余額,受助人無須做任何說明。這也使得很多公眾擔心自己的捐款被挪作他用,不能發揮其真正的用途。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一些公益性的慈善組織去捐贈一些實務而不愿進行貨幣化的捐贈。依據捐贈的性質,自助行為是屬于附義務的贈與合同。③對于救助后剩余的款項,應當將其退還予捐助人。但是,在網絡環境下的個人求助,基于其捐助范圍廣、捐助對象難以確定等特定原因,將余額退還給捐助人顯然是一項可行性有待商榷的做法。
誠然,個人求助行為現存的問題有很多。但是,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的今天,非公益募捐以其發起和組織的靈活性與高效性效途徑,在補充我國社會保障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成為民間救助弱勢群體的重要途徑。而我們上述的一些問題,其實都同時將問題指向立法的缺失以及必要監督機制的缺位。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個人網絡募捐的法律調整,我們不妨借鑒一下美國的做法。對于網絡募捐,美國的做法是:第一,承認網絡募捐的合法性,在法律上肯定并允許與鼓勵網絡募捐的存在。承認網絡募捐是慈善募捐的一種形式,并將網絡募捐納入慈善募捐方式的范圍之內。第二,為方便監管,要求網絡募捐進行登記。第三,網站具有專門的監管網絡募捐的人員,并設有“慈善信息署”作為專門的監控組織對網絡募捐進行監管。
立足于我國的國情,筆者認為可以建立一個政府、媒體與民眾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路易斯·布蘭代斯在《別人的錢》一書中寫道“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路燈是最好的警察”,強化信息公開是增強網絡募捐公信力的關鍵環節。④對于個人求助行為中的主體資格審定可以由受助人向所在地區的村委會和居委會等基層群眾性組織進行申請,提供完整的信息,由村委會、居委會等進行實質性審查。核驗后在交由所在地的民政部門進行登記備案,實現政府對個人求助行為的監管。而像美國一樣設立專門的慈善信息署顯然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因此不妨由專門性的監管轉變成“全程性”的監督。在對于捐款使用過程中的監督由媒體進行實時的跟蹤,受助人也應當在事后將醫療費、住院費等有關費用向轄區內的基層群眾組織進行申報,再由政府有關機構在其官網上定期進行公開。對于剩余款項,不妨建立起一個應急救治基金會。對于其他需要申請個人求助行為的其他公民,在核查其申請事項為真的情形下,對于急需救治的可以由應急救治基金會預先撥付部分款項先行救治。此外,將行政許可制度引入到個人救助行為中還具有調節信息的公開與個人隱私保護的作用。由政府的有關機構對申請人的個人信息進行審查,然后出具證明。基于政府的公信力,公眾可以信賴求助的信息的真實性。與此同時,又能保證受助人的一些敏感信息不會被散布出去,影響到受助人正常的生活。
法律是治國之良器,是利益沖突的調節器。但是法律也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滯后性。因此對于網絡環境下的個人求助行為,僅僅要求受助人基于自身的良知去提供真實的信息是不切實際的,更多的應當是要求建立健全有關個人救助的有關立法,用法律去規制社會行為。發揮好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媒體和公眾在事件中的監督作用,才能真正保證每個人的善行都能真正給予每一個需要的人。
注釋:
①陳秀峰、付瑞平:《中國慈善組織募捐現狀和勸募有效性路徑探討》,社會保障制度,2012.
②柯鳳華:《網絡募捐的規范化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③冷傳莉:《社會募捐中捐款余額所有權問題探析》,載《中外法學》,2006年第2期.
④李程:《網絡募捐行政監管初探》,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1年.
作者簡介:劉晗悅(1966-),女,江西瑞金人,工作單位:南昌大學,學生,主要從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