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生
【中圖分類號】R7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腦血管痙攣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并發癥,也是致使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在出血后1周到2周發生,且發生率較高。腦血管痙攣會對患者的腦部造成一定傷害,故而加強臨床治療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文章將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于本院實施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治療的64例患者作為分析對象,探析尼莫地平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患者治療中應用的價值,現報道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于本院實施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治療的64例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基于患者入院順序納入治療組與參照組(n=32)。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且排除具有合并心肺功能障礙、嚴重器官損傷的患者以及心臟病、糖尿病患者等。兩組患者年齡均在30歲到73歲之間,中位數為(54.76±4.46)歲。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0:12,組間各項數據資料比較無明顯區別(p>0.05)。
1.2 方法 為兩組患者均應用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治療,6-氨基乙酸止血,抗感染、鎮靜以及神經保護劑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尼莫地平(國藥準字H20053631,江蘇迪賽諾制藥有限公司,注射劑10ml:2mg)治療,微量泵持續靜脈泵入藥物,1mg/h,連續治療14d[1]。而后轉變為20mg/次,3次/d。連續治療14d。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1個月后為患者復查頭顱CT,痊愈:患者癥狀消失,無后遺癥;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者病情加重,死亡(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實施各項資料的對比與計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組與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1.25%,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組與參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治療組患者中1例出現并發癥,參照組患者中5例出現并發癥,數據比較存在明顯區別(p<0.05)。
3.討論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為血管壁發生病理變化所造成的器質性血管狹窄癥狀,能夠直接引發血管收縮,增加血管收縮物質的產生,刺激平滑肌收縮,對患者血管痙攣癥狀的加重能夠產生一定的推動效果[2]。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將會致使患者殘疾或者死亡[3]。
尼莫地平為當前臨床治療中脂溶性最高的鈣通道拮抗劑,能夠透過血腦屏障,發揮預防細胞外游離鈣離子進入到細胞中的目的,抑制腦血管平滑肌的收縮[4]。同時,尼莫地平對腦血管平滑肌的收縮能夠產生較高的選擇性特點,緩解患者的腦血管痙攣癥狀。
尼莫地平能夠有效預防自由基的產生,保證神經元線粒體的完整度,且能夠減輕對患者腦細胞所造成的損傷。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尼莫地平能夠發揮腦血管舒張的價值,在積極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增加患者腦血流量[5]。
基于本次臨床治療調查結果而言,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1.25%,聯合應用尼莫地平治療的患者,癥狀改善效果更加理想。同時,治療組患者中1例出現并發癥,參照組患者中5例出現并發癥,組間差異比較證實了尼莫地平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中應用的價值。
綜合上述內容,尼莫地平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中應用的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且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學文,田步先,蔡愛民,等.尼莫地平2種給藥途徑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10,16(16):1490-1492.
[2]祁文君,張義,羅亨勤,等.持續泵入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療效研究[J].西南軍醫,2010,04(13):708-709.
[3]邢娟.法舒地爾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4,01(13):100-101.
[4]王艮衛,吳楠,牛光明,等.法舒地爾聯合尼莫地平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11(24):963-965.
[5]張嵐.前列地爾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療效[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22(13):1878-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