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晨 楊麗 潘麗 張艷麗 韓廣云
【中圖分類號】R25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雖然近幾年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得到了提升,可是卻給我們生活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壞,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因此受到了負面影響,各種慢性病發病機率呈上漲趨勢,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會伴隨著有咳嗽、咳痰等常見癥狀出現,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在醫院呼吸內科咳嗽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引起咳嗽癥狀的原因較多,其所表現的癥狀也較多[2]。而對于慢性咳嗽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差,經久不愈,咳嗽癥狀加重,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時也影響了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本文主要對慢性咳嗽的臨床癥狀、發病原因進行觀察分析,并進行分類治療,觀察其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在2015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在呼吸內科接受治療的咳嗽患者11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包括男性患者52例,58例,年齡在15~70歲之間,平均咳嗽時間為(6.14±1.69)年。所有患者咳嗽的病程都在兩個月以上,沒有咳痰或痰量在6毫升以下,所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沒有引發咳嗽的刺激因素;胸部X線片及CT掃描未發現異常。排除標準:既往有嚴重的心、肝、腎、內分泌或其他肺部疾病,一個月內曾有呼吸道感染病史,三個月內仍口服血管緊張素轉換抑制劑(ACEI)類藥物,吸煙史或戒煙未超過兩年者。
1.2 方法
1.2.1 實驗室檢查 對所有患者實施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戶呼氣容積、呼氣流量峰值等進行測量;評估氣道反應性高低;進行誘導痰試驗,對患者最終的痰液進行離心沉淀,計算細胞數量,同時對痰液進行細胞分類;24小時食管PH值監測。
1.2.2 診斷標準 對所有患者診斷時應結合醫院相關標準進行,首先患者患有慢性鼻炎或鼻竇炎、咽喉壁異物感、打噴嚏、鼻塞;咽后壁有黏液且發紅;X射線顯示鼻旁竇內有液平面及黏膜增厚現象的都可診斷;其次,患者臨床表(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現為干咳、無痰、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無呼吸系統相關疾病,方可診斷;第三,患者進行誘導痰試驗中嗜酸性細胞比例超過2.5%,無明顯氣道高反應性;第四,患者有惡心、胃灼熱、消化不良等癥狀,24小時食管pH值檢測顯示有反酸或有非酸性物質反流,方可診斷。
1.2.3 治療方法 結合實際對不同癥狀的患者采取針對性治療,首先針對患有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的患者治療時,叮囑患者口服四周的氯雷他定片治療,每天一次,并同時服用適量二丙酸倍氯米松;對于患有咳嗽慢變性哮喘的患者治療時,給予患者霧化吸入治療,每天兩次,口服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每天三次;對非哮喘性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患者治療時采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四周,每天兩次;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治療:給予患者奧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奧美拉唑每適量每天兩次,適量多潘立酮每每天一次,連續八周。治療期間定期監測患者心臟、肝腎功能情況,每天觀察并記錄患者相關癥狀。
1.2.4 療效觀察指標 參照相關療效評分表針對患者的各項臨床指證改善情況進行評分,主要有咳嗽、咳痰、咽部發癢、喘息及反流癥狀等。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慢性咳嗽癥狀改善超出80%為控制、大于60%且小于80%的為顯效、小于60%且大于30%的為好轉、小于30%的為無效??傆行?(控制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處理 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數據的分析,技術資料以%表示,采用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結果
2.1 各項癥狀臨床治療效果對比結果 其他癥狀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喘息癥狀,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慢性咳嗽病因分布情況 在所有患者中出現了52例上氣道咳嗽綜合征患者,所占比例47.27%,30例患者出現了咳嗽變應性哮喘,所占比例27.27%,21例患者出現了非哮喘性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占比例19.09%,13例患者出現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占比例11.82%。根據不同的病因類型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有效緩解了患者的臨床癥狀。
3.討論
咳嗽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很多患者一旦發病需要很長的時間康復,這也使醫院臨床工作人員意識到了咳嗽疾病的重要性。慢性咳嗽在臨床上屬于主要癥狀,可是由于其不具備典型特點,診斷時比較困難。我國相關治療規定指出,治療時應重視全身病史,合理選擇相關檢查,明確發病原因,給予相關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慢性咳嗽患者的各項相關癥狀的總有效率達95.0%左右。其原因主要為,給患者完善了部分相關檢查,基本確認患者的咳嗽類型并給予對癥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 蔣艷芳. 呼吸內科慢性咳嗽癥狀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2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