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平
【中圖分類號】R75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前言:尋常型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痊愈后易遺留痘坑、痘印,患者很受困擾。我科應用果酸聯合甘草鋅顆粒治療40例尋常型痤瘡患者,并與單獨應用甘草鋅顆粒的40名同期患者比較,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就診于我科的80例尋常性痤瘡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采用果酸聯合甘草鋅顆粒治療,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齡14~36歲,平均(21±1.05)歲,病程2個月~5年,皮損以粉刺為主的患者16例,丘疹膿皰為主的24例;對照組:40例,單純采用甘草鋅顆粒治療,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齡15~36歲,平均(19.00+1.02)歲,病程2個月~4年,皮損以粉刺為主的患者15例,膿皰及丘疹為主的25例。2組痤瘡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皮損類型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根據皮損情況均輔以必要的外用藥物,粉刺應用0.025%維A酸乳膏,丘疹膿皰應用夫西地酸乳膏。
排除標準:①近半年口服過維A酸類藥物;②近期接受過激光、冷凍及其他形式的皮膚磨削術者;③治療部位有過敏性皮炎;④妊娠,擬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有肥厚性疤痕或疤痕疙瘩病史者;⑥近期日曬傷及不能嚴格防曬者;⑦精神病患者、情緒不穩定者或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⑧有炎癥后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病史者[1]。
1.2 方法
術前準備治療前詳細向治療組患者介紹果酸的作用及注意事項,術前先進行患者皮膚評估,填寫知情同意書,潔面后拍照。治療過程治療組:給予口服甘草鋅顆粒,5g/次,3次/d,同時每3周進行1次果酸治療;對照組:口服甘草鋅顆粒,方法同治療組。療程均為12周,分別于治療6周、12周后進行療效評價。
果酸換膚術:清潔面部皮膚,采用20%的果酸迅速涂于患者面部,注意避開口鼻皺褶處,停留2—5min,當患者出現紅斑、白霜或明顯不適時,立即以中和液中和,至不再有泡沫為止,治療結束后迅速使用膠原貼敷料,并配合冷噴15min。果酸活膚每3周1次,4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視患者耐受程度遞增果酸停留時間。治療期間飲食清淡,防曬,避免面部化彩妝或蒸桑拿。
2.療效判定標準及結果
痊愈為皮疹全部消失,遺留少量色素沉著;顯效為70%以上皮疹消失,偶出現新皮疹;好轉為皮疹消退30%-70%,皮疹無消退或消退小于30%為無效。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
3.討論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及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病因較為復雜,皮脂分泌增多、毛囊上皮角化過度和痤瘡丙酸桿菌感染等在其發病中起了重要作用。痤瘡的治療主要針對其發病的各個環節,即減少皮脂分泌、溶解毛囊角栓、減少痤瘡丙酸桿菌的數目等。果酸是一類廣泛存在于水果、甘蔗及酸乳酪中的生理有機酸,其分子量小,無毒、無臭,滲透性強。果酸換膚術是一種淺層的化學換膚手段,主要作用于表皮層,促使老化角質層脫落,加速表皮細胞的更新速度,根據濃度不同及治療時間的不同,最深能刺激到真皮乳頭上層,促進真皮層內彈性纖維增生,讓相應層次皮膚組織重新修復,以達到調整膚質、恢復皮膚正常外觀的目的。甘草鋅顆粒是甘草酸與鋅結合的有機鋅制劑,甘草鋅有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其機制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體內鋅增加使皮膚內鋅含量增加,使皮脂分泌減少;②鋅可使紊亂的酶一雄激素系統功能正常;③鋅能改善上皮細胞的異常角化,提高維生素A的利用,避免皮脂腺管堵塞;④鋅能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皮膚感染。
本次研究對痤瘡患者使用果酸治療,主要是采用20%濃度的活膚溶液,通過延長患者面部及痤瘡皮損的溶液停留時間來增強治療效果。黑頭、白頭粉刺數均呈下降趨勢,但其中有少數面部有深在性粉刺的患者在第1次果酸治療后粉刺、丘疹有一定的增加,在第2次、第3次果酸治療后明顯改善。考慮是果酸治療去掉老化的角質后,深部的粉刺浮出皮膚表面,建議對粉刺、黑頭較多的患者,進行果酸治療前先給予粉刺挑治。在患者治療6、12周后,治療組有效率分別為62.5%和82.5%;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50%和65%。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治療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組患者丘疹、粉刺消退,無色素沉著,皮膚較有光澤,不但治療痤瘡療效肯定,還淡化了瘢痕及色素沉著,而對照組皮疹消退后留有痘痕及色素沉著。觀察表明果酸聯合甘草鋅顆粒治療療效更顯著,口服甘草鋅不良反應小,避免了內服維A酸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長期使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對于痤瘡的治療期也大大的縮短,其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2]。果酸對于皮膚較溫和,甘草鋅顆粒內服無不良反應,兩種手段結合,效果肯定,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楊朝英.甘草鋅顆粒輔助治療尋常型痤瘡184例臨床療效觀察叨.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4(9):59-60.
[2]周軼,陳力.果酸在皮膚科的應用田.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8(6):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