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前翠
摘要:新一輪的國家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還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行為,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為素質教育服務。
關鍵詞:觀念 興趣 新課改 多媒體 差異性
新的課程改革給中學數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創造性的人。
一、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數學教師的要求是:在統一的數學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統一的教材所規定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教師就是一個執行者。這種教學指導思想明顯的脫離社會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一個教書匠,一個執行者,更是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轉變觀念不僅僅指的是教師,還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努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成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會創造。由于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的發展和志趣、特長不盡相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要創設條件,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覺地把素質教育融于教學中。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學生的素質在主體發揮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數學都比較頭疼,但是,數學又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他在中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數學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
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沒有興趣的學習注定是失敗的學習”。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自覺自愿的投入到學習中來,以飽滿的熱情、最佳的狀態接收數學信息,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活動。這就給中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數學教師不僅僅要懂得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還需要懂得與中學數學相關的大量課外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需要旁征博引,向學生介紹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介紹我國數學領域的優秀人物,介紹我國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的重要貢獻,以此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動機。同時,數學教師還應該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生活、生產和其它科學中的廣泛應用,創情激境,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發現數學的奧妙。讓學生明白,要想學好數學,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還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體,讓數學活起來
初中學生尤其是對于一些學困生,數學對于他們,既枯燥無味,又晦澀難懂,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被遠遠的落下,產生厭學心理,甚至因數學而棄學。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學習數學呢?其實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責任在我們的數學教師,我們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知識化,過于理論化,課堂冗長無味,教學方式單調唯一。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我認為,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引進多媒體,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多媒體聲形影具備,可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可以在熟悉有趣的數學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敢于標新立異,要把多姿多彩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動起來。比如:長方體的面積計算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難點,要讓初中的孩子去憑空想象,難度很大,這時,多媒體就可以發揮它的獨特作用了。教師就可以精心準備課件,先將長方體的實物演示給學生再通過點擊圖像,便出現該圖像各條邊閃爍的情景,然后,再根據題目要求隱去部分內容,剩下的部分即為所求面積。這樣,既使復雜問題簡單化,又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事物形象化,既避免了枯燥無味,又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難點。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有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
四、因材施教,實施作業差異性
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數學作業,絕大多數都是書面作業,基本上都是整齊劃一,很少有教師布置不同的作業。可是,多年的教學實踐說明:我們的學生并不是整齊劃一的,他們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優等生基礎比較扎實,接受新知識比較快,課本上的一點作業就是翻來覆去,機械重復,既沒有樂趣,也吃不飽,不利于優等生的繼續發展,也很難培養出優秀的數學人才。而中等生雖然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的數學底子薄,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并不是太多的數學作業也難以完成,很多時候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勉強強完成作業。對于學困生,數學就是天書,數學教師管得嚴,就抄抄了事,數學教師管得不嚴,就干脆不做、不交,而且還有可能產生了一種嚴重的抵觸情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學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差等生吃不了”。這種情況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也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實行作業差異性很有必要。作業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堂作業的差異性,課外作業的差異性,作業評價的差異性。作業起著鞏固知識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和例題相仿的基礎練習必須一致。對于難度較小的作業,可以要求絕大部分學生去作,盡可能的讓中等學生吃好。而難度較大的,就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既可以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也能夠讓中等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掌握知識點,同時也能夠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了思維拓展的機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采取多種方式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大,2001.
(作者單位:廣西岑溪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