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在當前的教育體制內,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立足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教學 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已經在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這也是凸顯我國文化和藝術之美的關鍵階段。因此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逐漸被學生們所追捧,同時這一課程的學習也成為各個高校中文專業最為基礎的內容。但是在現階段教學的情況中觀察,漢語言文學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想要保證高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順利發展,還需要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夠促進我國校園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幫助高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進步。
1、我國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1課程教育中教育理念模糊
在現階段的高校中想要保證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快速發展,教師取得良好的教學成績,還需要保證校園中的領導、教師和學生都能夠深刻的掌握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理念。但是在當前的社會中,很多教師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依然比較模糊,并且對于教學的核心內容,以及教學理念的掌握相對比較模糊,因此很難在教學的過程中良好的把握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向,所以難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盡管現階段我國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最新的改革,很多校園中的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展了最新的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對于這些教學方式進一步的研究卻沒有得出良好的結果,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進步,導致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出現了問題。
1.2課程教育體系結構欠缺
現階段我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其大致的教學方向主要就是為了建立起經濟適用的課程結構和教學體系,主要就是由于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在教學中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還沒有得到良好的完善,并且課程的內容以及內部學習因素的結合都需要合理的優化,因此校園中的課程和整體效果難以得到良好的發揮,導致高校中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和人才質量的需求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在最新的形式之下,漢語言教學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需要樹立起課程的教學結構和教學觀念,并且宏觀和整體的把握課程中的內部結構,這樣才能夠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發揮出良好的指導和作用。
1.3理論與實際相脫節
在我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對于我國的文化傳承,以及精神風貌的傳播都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我國社會的進步,加強各族人民對于我國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因此漢語言文學的教育成為我國社會中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橋梁。但是在最新的改革和形式之下,很多漢語言文學的教師都在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研究水平,這樣的環境中,教師漢語言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策略以及教學結構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并且在其中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教學經驗,但是依然存在著理論和實際相悖的現象。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都難以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甚至很難教會學生如何將成功的教學理論使用到實際的工作之中,即便是給予良好的教學,學生在實際的使用中也難以合理使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際內容脫節,出現教學內容空洞,學生難以長足發展的現象。
2、漢語言文學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2.1樹立漢語言文學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對于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基本認識與觀點,我們要切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依據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漢語言文學基本教育理念:扣住漢語言文學教育核心,提升 學生漢語言文學素養,倡 導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建設富有活力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要在日常教育實踐中踐行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全面、系統的進行學習,從宏觀上把握漢語言教育的發展方向,用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此外,我們還要把握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本質,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教育是由文字、語言、文章等眾多元素構成的,其中言語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它最顯著的特征是工具性,其次是人文性、符 號性。在課改形勢下,它的工具性特征愈發突出。“學科應用性是衡量學科體制健全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漢語言文學教育終極目標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文工具,提升學生應用漢語言文學的能力,并將之靈活的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2.2完善漢語言課程結構體系
我們要依據漢語言文學發展的趨勢與大方向不斷完善課程結構體系,使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能夠與時俱進。“在建立好學生的道德體系和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漢語言文學的實用價值,著眼于實踐能力的培養。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價值不在于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我們要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內在各要素的結合方式,使之更合理、更科學,唯有建立科學的課程結構體系,我們才能高屋建瓴,從宏觀上掌控課程內部結構,為漢語言文學課程優化、課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在課程結構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仍然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要以學生漢語言素質的發展為核心,課程結構構建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為學生預留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努力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通過完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幫助學生形成自我知識結構,從而提升漢語言文學課程整體功效,切實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發展學生的個性。
2.3強化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思想
理論沒有經過實踐檢驗是乏科學性的。在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切實加強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思想。我們要將教育理論研究轉化為課程教學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思考,形成教學理論,將教學理論再回歸到教學實踐,實現從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在教學實踐中尋找最佳教學模式與方法。此外,我們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反饋,學生的反饋也是檢視教學理論是否科學、有效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不斷分析與總結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策略才能發揮教學手段的應用價值。
2.4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師教育技能
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師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提升教育教學技能。首先,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發展迅速,這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理論素質,更要培養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能力。要求我們能夠真正的把學生作為中心,所有教育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提升學生的漢語言文學素質與應用語言的能力進行設計,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主動性,將學習化為一種內在發展需求。其次,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新模式的創新必須要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以最優學習質態參與到漢語言文學學習中,要徹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使教師從課堂的權威轉向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成為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伙伴,這樣才能促進課堂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3、結束語
漢語言文學是培養中文類大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最重要的課程。它的教育培養目的是發揚與傳承人類的人文精神風貌,探索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堅守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的精神認同和社會義務,具有很明顯的社會人文教育印記。
參考文獻
[1]陳巖春.當前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4,(8):136-137.
[2]張楓.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赤子,2014,(9):83.
作者簡介
姓名:王從容,性別:女,出生年月:1969年08月,籍貫:貴州 畢節,學歷: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主要從事:中職語文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