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琴
摘 要:常言道:“安全重于泰山,健康就是幸福。”對于初涉人世的幼兒來說,他們的安全和保健意識處于初建時期,對相對來說復雜的社會缺少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識,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才開始在懵懂中搜尋,而這一切的培育又是幼兒成長的必修課,是他們以后順利步入社會的基礎,因而安全保健教育顯得很有必要。生活即教育,游戲又是最能體現幼兒天性的活動方式,將安全與保健教育貫穿于日常生活和游戲之中,抓住細微的契機,必能在毫無察覺中構建出他們感性的鮮活的安全保健認知。
關鍵詞:幼兒;安全保健;一日生活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2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43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里明確指出:學校要充分利用好幼兒的日常生活與活動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和保健教育。實際上幼兒的所有教育目標的完成都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日常生活,活動與游戲是幼兒成長中最受歡迎的形式,那么實現日常生活教育的最大化,游戲活動中不留痕跡的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種下保健安全的種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抓住孩子入園離園的機會,進行交通安全與食品安全教育
安全重于一切,人類所有的行為與教育都在安全的保障下才有可能開展。誠然安全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家長和教師不能一股腦兒的想當然的講給孩子,而且渴望收到事半功百的效果。相反孩子的安全教育要在孩子的走路、說話、吃飯、睡覺、上廁所這些看似細碎的日常生活中滲透與融合。
(一)入園、離園路上的交通安全教育
由于受我們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家長與教師都習慣于講授式的知識、經驗灌輸式的教育。例如,對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家長大人學校先生會以長者的身份告訴孩子,走路靠右行;走人行道;紅綠燈處,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過馬路左右看等等這些常識性的知識。作為大人似乎已經完成了很重要的交通安全教育,殊不知這些用心說教在孩子那里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從未在他們的大腦和心靈深處留下蛛絲馬跡。可是相反當你領著孩子走出家門,來到大街上,你引導孩子看看街上的行人,然后表邊走邊說:像這樣走路要靠右行,分清人行道與行車道,路就要走在屬于你的路上才安全的;過馬路時,先停下來,讓孩子左看看右看看,在沒有車通過的安全狀態下,然后你和孩子過馬路;到了紅路燈處,讓孩子抬頭看對面的指示燈的標志,說明標志的意思,講清楚紅燈的警示作用,綠色是兩旁樹木的顏色,是生機勃勃的生命標志,看到綠燈就可以通行。
(二)入園、離園路上的食品安全教育
幼兒的成長首先是身體的健康茁壯成長,這就自然而然的涉及孩到子的食品安全教育上來。食品安全教育一般由家長或幼教機構來把握,由于幼兒天生活潑好動,所以對幼兒食品安全教育,形式上要靈活多樣,用生動具體鮮活的生活事例,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孩子才會入腦入心,通常情況下,幼兒園、小學等教育機構附近都有小商小販在向學生、幼兒兜售一些讓孩子垂涎三尺花樣繁多的“零食”。孩子禁不住誘惑,就會嚷嚷著吃著吃那。許多家長會直接果斷的拒絕孩子:不能吃,這種食品對身體有害。可是越是這樣的直接拒絕,孩子對這些食品就會更加感興趣,他們就會撒潑打滾,十八般武藝全使出來,讓家長額無可奈何。這時家長就要用智慧與孩子較量,家長可以在家用健康食材做一些顏色艷麗、形狀多樣的米糕、蛋糕、薯條等食品來誘發孩子的食欲,同時在孩子邊吃自家的健康食品時,邊播放不健康食品的制作過程,當孩子吃完、看完之后,你讓孩子說說哪種食品是健康的?我們能不能吃路邊的包裝精美的火腿、麻辣食品?孩子會發自內心接受這樣的教育。
二、巧用吃飯、入廁、午休,灌輸孩子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孩子的保健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而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進行。幼兒園中孩子的一日活動無小事,就是吃飯、睡覺這些在大人看了再也平常不過的事,對只有幾歲的孩子確是大事。
小班的幼兒由于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形形色色,有站著吃飯的、有邊吃飯邊喝水的、有吃飯前不愛洗手的、有吃飯時舔手指頭的、有在吃飯時挖耳朵和掏鼻子的,有把掉在地上的食品直接送入口中的。教師面對這樣不同吃相的孩子,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的一日三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教師可以在孩子早餐喝豆漿、吃面包和雞蛋,讓孩子體驗這些食物在吃的過程中都經過了身體的哪些部位?孩子會在體驗后,告訴老師。這時教師就要抓住時機,教育孩子,為了食物能在你的身體內舒舒服服,順順利利的走完那么長的一段路,你在吃事物時要細嚼慢咽。當孩子把地上的食物直接送入口中或有的孩子在邊吃飯邊用手指挖鼻孔時,你讓孩子想一想,這些細菌進入口腔時,口腔高興嗎?腸胃高興嗎?如果不高興,會是怎么樣?這樣智慧聰明的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已經在孩子吃飯時把食品保健、飲食健康的知識揉進了孩子的生活。
孩子的好奇性強,他們對任何食物都想看看摸摸,在他們的心靈深處世界是美好的,”不衛生“三個字他們不會具體到事物當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孩子如廁這一具體的日常生活,教育孩子的保健意識。許多幼兒進入廁所會邊玩邊上廁所。有的孩子還會俯下身去,摸摸光滑的馬桶,拍拍廁所墻上的卡通畫,和卡通畫上的人物對話,甚至親嘴。所以教師要領孩子如廁,然后說說廁所里的每一部分的功能與作用,哪些地方是堅決不能用手、用口去接觸的。如果接觸會是什么結果,這樣孩子就會養成如廁的健康習慣。
孩子的午休對于家長和教師都是相對頭疼的一件事,這就需要大人做示范,教會孩子按照正確的順序脫帽子、鞋子,然后教會正確的睡姿,首先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上床睡覺的午休習慣,至于短時間內有的孩子難以入眠,可以在幼兒的寢室播放輕音樂、搖籃曲幫助孩子在輕松愉快地環境下漸漸進入睡眠的佳境。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為幼兒的安全保健提供實踐的平臺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天堂,是孩子成長的心理維生素。只要孩子聚在一起,孩子都會自發的玩一些他們世界里的游戲。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開設的戶外體育課、戶外游戲課、室內剪紙折紙的動手操作課中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關愛他人、禮讓他人的良好品質,這是心理保健的絕佳時間與場所。
總之,幼兒的教育要在時時刻刻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把每次的吃飯睡覺這樣簡單的小事都作為教育的絕佳時機不容放過。
參考文獻:
[1] 劉金華.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56- 470.
[2] 張軍.幼兒安全教育之我見[J].西部教育參考.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12:100—101.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