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冬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購買保險作為抵御風險和保值的措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最近幾年,香港保險吸引著大量大陸居民競相購買,而內地保險市場卻表現平平。本文通過對比香港與內地保險市場的差異表現及優劣,剖析兩地保險市場發展差異的原因,并對內地保險業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香港保險;保險監管;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一、香港保險市場概述
保險,是一種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而逐漸走入公眾視野的商品。商業保險可分為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而香港作為亞太地區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同時也是保險公司分布最密集的地區。由于保險投資涉及到的相關金融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儲蓄存款、股票、債券等多種投資方式,香港險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導致其具有全球性投資渠道,因此香港保險一直以保險收益率高,保障范圍廣,理賠服務好等著稱,對于投保人,尤其是內地投保人具有極強吸引力。
人口緊七百萬的香港,有效壽險保單數已超千萬,相關資料標明,在2013年,其保險密度為人均5002美元,保險密度排行亞洲第一,全球則排第六;保險深度則為13.2%,為亞洲第二,全球則排行第三。過去10年,其內地客戶的增長較快。根據相關數據表明,2006年其比例僅為5.3%,至2015年,內地人在港投保費全年共316億港元,占其業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的近四分之一。
雖然香港保險市場發展時間較長,對比內地較為完善,但其每年仍保持強勁勢頭。占整體近九成的壽險市場在1992年至2013年間,毛保費年均上漲15.1%。溯其本源,應該為近年內地人在港投保的熱潮難以褪去。
二、香港保險的比較優勢
1.合理配置外幣資產,豐富個人資產組合
有能力和意識赴港購置保險資產的客戶一般均為高凈值客戶,其生活日趨國際化,投資日趨國際化,擁有較高的外幣資產需求。而受制于我國可換匯額度的嚴格管制,每人每年僅有5萬美金的額度,其國際化的貨幣需求大大受制。而海外保單的幣種為美元或港幣,不會有大的相對匯率浮動,并且在保單返利時購置所花費的人民幣將變為美元等返還投保人,已達到合理配置外幣資產的目的。
2.合理逃避遺產稅,進行稅收優化
從2000年推出遺產稅草案開征,我國一直在不斷推行遺產稅相關政策落地,而其一大特點就是遺產額越大其稅率也將提升。鑒于此,遺產較多的富人群體需要一個合理的渠道逃避遺產稅,優化自己的稅收水平。保險公司所給付的保險受益金不屬于遺產,不需要開征遺產稅。
3.逃避債務風險,埋下實業發展潛在威脅
保險公司所給付的保險受益金因為不屬于遺產,被繼承人無需擔憂相關債務風險。由于投保中的高凈值客戶大多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其中多數人在獲取高額資產的同時,利用了大量的財務杠桿,產生了巨大的風險。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債務糾紛在所難免,可能給家人帶來較大的債務壓力。而大額保單,是有效的債務避險行為。
4.藏富海外,逃避資產透明化
近些年,國內不斷推行資產透明化。二代身份證的頒行將保留公民曾用身份證辦理過的所有信息無法銷毀和注銷。加之不動產登記條例開征意味著以后房地產也實現了透明化。高凈值客戶往往是各類監管的重點,其處于各式各樣的原因逃避資產透明化的監管,往往選擇向海外轉移資產,因此“裸官”比比皆是。但不得不說,香港保險的確是逃避資產透明化的方便途徑之一。
5.指定受益人較為靈活,豐富投保人選擇
在國內,如果第一順位繼承人在位的話,第二順位繼承人是沒有任何權利的。鑒于該法律規定,投保人在受益人指定方面缺乏自主權。但香港保險中投保人可以指定任意人作為保單受益人,并是受法律保護。通過該安排,投保人可以把資產轉移給任意人,這也是富裕人士選擇香港保險的原因之一。
三、兩地保險行業產生差異的原因
1.香港保險業地處世界金融核心地,渠道四通八達
外資保險公司在香港同業公司中占比巨大。由于其曾歸屬英國管轄的歷史,香港成為諸多英資保險公司分支的首選。內地保險業在政府嚴格的監管下,未實現真正對外開放,使得中資保險公司在內地市場成為絕對霸主。就投資渠道來看,內地險資的方向主要以存款為主,證券投資為輔,且證券投資僅為債券投資和通過基金進行的間接股票投資。
2.兩地社保發展程度差異及民眾投資心理差距較大
內地的社保制度仍然亟待完善,其只針對企事業單位要求強制養老保障。而養老保險在港為強制性政策。其維護民眾權益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了保險業的發展。由于歷史和經濟發展等原因,兩地居民投資心理差距較大,內地居民理財意識較為薄弱,而香港居民這方面則較為領先。
四、內地保險行業發展啟示
1.加強政府監管,合理引導商業保險發展
政府應建立明確的社保制度,明晰商業保險的經營范圍,以滿足隨著經濟日益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人民群眾的多元保險需求,并在法律中明確規定商業保險是補充基本醫療保險經營主體地位,不斷通過合理立法合理引導保險行業發展。
2.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提升產品吸引力
2016年底,保監會發布《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10-2013)》,并將在2017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鑒于新生命表指導定價的產品進入市場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內地保險業應借鑒香港經驗,給予保險公司根據相關理賠情況,對生命表進行一定調整的自主權,從而保證產品定價的合理性。
3.優化細分市場戰略,提升服務品質
內地保險公司應該進一步優化細分市場戰略,針對不同細分市場開發專業性、針對性的保險產品。比如開發現在較少的長期護理類、失能收入類健康保險開發、及針對注冊會計師、精算師等特殊職業單獨提供意外險和職業保障保險,以滿足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
綜上所述,只有找到與海外(以香港為例)保險行業的差距,并且不斷提升和改善自身經營狀況,我國保險行業才能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質量,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偉.淺析香港與內地保險理財市場之差異及發展現狀[J].財經界(學術版),2014(1):141-142.
[2]羊玨瑜.香港與內地保險業的比較及啟示分析[J].中國商論,2016(19):61-62+65.
[3]董迪.中國內地與香港醫療保險產品對比分析[J].西部金融,2012(9):47-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