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華中地區為主的十余所高校為樣本,對不同性別、年齡、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展開廣泛的調查研究。在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行為的基礎上,發現大學生選擇網貸的目的、動機和背后的原因。根據本次調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大學生消費觀念不成熟與外界物質刺激引起超前消費需求顯現,然而大學生風險意識薄弱且市場上網貸平臺良莠不齊,以上這些因素容易促使大學生進行非理性的網貸行為。本文主要從大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部門這四個角度提出相應對策,希望能有所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非理性網貸;原因探究
一、背景
根據《2015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3000萬在校大學生。其中,過半的學生需要進行借貸來填補生活費的不足,潛在的消費信貸市場規模可達上千億元。在曾經風靡一時的校園信用卡業務被叫停后,許多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P2P網貸平臺都想在這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必然產物,自產生之初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校園貸只是其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之一。從2014年起,以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多家網絡借貸公司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并獲得了多輪投資。這些校園網貸產品的共同點是,只要是學生身份,就可以申請信用貸款,通過支付一定的手續費,進行先消費,后還款。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調查結果概述
筆者分別于2016年5月和2017年1月先后在線上和線下對華中地區多所高校開展問卷調查。本次問卷共發放1100份,回收問卷1095份,有效問卷923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4.3%,符合統計要求。在被調查對象中,男生422人,占比45.72%,女生501人,占比54.28%,男女比例為1:1.19,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262人,占比28.38%,沒有使用過的人為561人,占比71.26%。
(二)對比分析
為了減小調查數據的誤差,將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分成兩類人群,一類是具有非理性網貸行為的人,另一類是行為理性的同學,將這兩類人群的特征進行對比,歸納出有非理性網貸行為人群的特質。在查閱網上各大機構發布的大學生網貸使用現狀調查報告后,我們主要根據以下5類情形篩選出有非理性網貸行為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網貸數次,并且每次網貸數額超過100元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網貸一次,并且每次網貸數額超過500元的人;平均每學期使用網貸1-2次甚至更少,并且每次網貸數額超過1000元的人;使用網貸用來購買超出負擔能力的商品的人;還款時選擇向朋友借錢或者再次網貸的人。符合以上5種情形的共有56人,是具有非理性網貸行為的(以下簡稱“非理性”);另一類行為理性的共867人(以下簡稱“理性”)。我們主要從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和消費習慣兩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基本信息
性別比例上,在非理性網貸行為人群中,女生有19人,男生有37人,女生占比66%;在其他行為理性的同學中,女生有465人,男生402人,男女比例為1:1.16,接近1:1。年級分布上,“非理性”的人群絕大多數來源于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占所有學生的比重為82%,其中大二學生人數最多有36人,占比64%;“理性”人群中各年級比例分布與“非理性”較為相似,但大二、大三學生在非理性人群中占比66%,“非理性”人群中這一數值較大。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女生更易進行為理性網貸行為。多數女生相較男生更喜歡購物,當欲望太多而又無法滿足這些欲望時只有借助于網貸,女性天生比較感性,更容易產生不理智的行為。此外,處在大二大三年級的大學生進行非理性網貸行為的可能性較高。從一名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大一主要還在適應大學的生活,忙于社團活動等;大四時心態已經比較成熟,忙于為以后的“出路”做準備。而大二大三這一階段處于大學時期比較“尷尬”的時期,對未來較為迷茫并且時間較為寬裕,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結果落入“網貸”的陷阱,因此學校方面應加強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監督教育。
2消費習慣
從影響消費的因素來看,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種選項,分別記為5、4、3、2、1。“非理性”人群消費時會受廣告宣傳的程度得分為2.57分,而“理性”人群此項得分為2.43分。“非理性”人群對廣告的接受度略高于“不理性”人群。從消費時考慮因素來看,“非理性”人群消費時看重價格的程度得分為4.22分(滿分為6),而“理性”人群此項得分為3.89分,兩類人群此題得分都高于平均分3,但“非理性”人群對價格更加敏感。此外,“非理性”人群對品牌看重程度為2.24分,高于“理性”人群,說明“非理性”人群消費時較為注重品牌。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結論,易受廣告影響、價格敏感、虛榮心強的人進行非理性網貸行為的可能性較高。一方面,“非理性”人群的自制力相對較弱,因此更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某些不良網貸平臺拋出“低利率”、“放款快”等噱頭時,他們更易落入陷阱;另一方面,這類人群可能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較高,在廣告的作用下樂于嘗試新的產品或服務,對校園網貸這一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可能會導致他們受不良網貸所害。
三、原因分析
(一)“索”——消費觀念不成熟與外界物質刺激引起的超前消費需求顯現
一方面,大學生消費欲望強烈且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較高,大學生往往還沒有形成風險管控的概念,消費觀還在塑形中,這個時候最容易受到物質的刺激。另一方面,大學生某些固有的特征將會增大其非理性網貸行為的可能性。例如,多數女性天生較為感性、購物欲望相比男性較強,當超前需求顯現時面對網絡借貸平臺時嘗試心理更強,但對部分問題網絡借貸平臺的判斷力可能不如男性。從選擇還款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多數同學會選擇自己賺錢或攢下生活費,而不是再想父母索要,由此得出在進入大學后,學生通常會有“面子薄”的性格特征,可能他們寧愿選擇高風險的網貸也不愿向父母開口。
(二)“取”——網貸平臺良莠不齊與大學生風險意識弱使獲取網貸過程中隱患較多
不少校園網貸公司標榜“只要你有身份證、學生證,只用填個表格,無需擔保,就可以快速獲得上萬元的貸款”,看似能讓大學生輕松貸款還能不用擔心向父母開口但實則有著虛假廣告的嫌疑。而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金融風險意識較弱。數據顯示進行非理性網貸行為的學生與其他學生接受學校的網貸風險教育程度幾乎一致,說明高校對大學生財經素養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最終導致大學生在面對五花八門的網貸平臺時缺乏判斷力。即使有超前消費的需求,也不知應該如何正確地進行信用消費、獲得安全可靠的借貸服務,因此存在受到不法的網絡借貸公司欺詐的可能。
四、建議
(一)大學生應主動加強社會實踐,增加自己的閱歷
大學生應該用知識和經驗武裝自己,增強自己與社會的接觸。例如進行實習,不僅能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只有生活的閱歷更為豐富,大學生的價值觀、金錢意識才會更加成熟,判斷力才能得以提升,并且更加對自己的聲譽、人生價值給予重視。面對校園貸也會更加謹慎。
(二)教育部門應將財經素養教育納入學校基礎教育、素質教育
解決“校園貸”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關鍵在于預防和教育,樹立學生科學消費觀,強化其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定義財經素養是關于財經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力,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解力的技能、動機和信心,以便在廣泛的財經背景中做出有效決策,提高個人和社會經濟利益。教育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有意識地將財經素養教育納入學校基礎教育、素質教育之中,將其納入到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之中。
(三)學校應凈化校園環境,培養大學生更高的精神追求
從校園環境上,要堅決禁止不良網貸平臺的廣告和宣傳活動進入校園,防范其以聘用學生做兼職、贊助學生活動等形式滲透到大學校園,對大學生加強案例宣傳呼吁大家共同抵制;從文化活動上,積極開展文藝、體育等多種活動豐富學生業余生活,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欣賞水平的提升幫助學生減輕對物質和符號的迷戀。
(四)家庭教育應注重對孩子進行精神上的“富養”并樹立正確消費觀
家庭教育在防止大學生進行非理性網貸行為上起著關鍵的作用,家長應定期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主動關心詢問孩子的近況。此外,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理財意識的培養應盡早開始,例如給孩子設立一個賬本,或鍛煉孩子如何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并且從小教孩子多讀書、開闊眼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只有這樣當其進入大學后才能抵制住誘惑。
參考文獻:
[1]鄭樹勛等.大學生互聯網短期貸款全面風險管理解決方案——以武漢大學生為例[J].時代金融,2016,(7)
[2]張良.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金融借貸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31)
[3]包艷龍.“校園網貸”發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征信,2016,(8)
[4]逄索,程毅.大學生網貸成因分析及其風險規避路徑——基于上海市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的實證研究[J].實踐研究,2017,(2)
作者簡介:
王藝莎(1996.1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網絡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