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紅
[摘 要] 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種植大戶和農場主相繼產生,使得目前農村經營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中央購機補貼政策下,農機保有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糧食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關鍵詞] 農機作業 事故 成因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24-01
目前我區主要農作物農機耕種水平已達57.27%,隨著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也因此帶來了農機安全生產的隱患,并已發生了多起農機作業的安全事故,造成了一定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經過多年的探究,針對當前農機作業事故的原因及預防措施,作一定的淺析:
1 農機作業事故原因
1.1 主要是農機操作人員安全意識的淡薄
目前農村“一戶買機,多人操作”的現象比較普遍,普遍認為農機結構緊湊簡單,易操作;缺乏安全意識,思想上麻痹大意,不愿參加操作培訓;由于操作技術生疏,不懂操作規程,導致操作不當,部分農機操作人員認為農機在農田中作業,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小,不會出現人員傷亡,從而對安全作業不重視。又由于農機年使用時間短,利用率低,有些農機操作人員為了盡快收回購置機械的投資,在農忙季節日夜加班,長時間疲勞作業易導致操作人員反應遲鈍或判斷失誤,造成農機事故的發生,正是這些忽視安全的麻痹思想,形成了大量事故隱患。
1.2 農機操作人員技術水平低
近幾年,農村農業機械擁有量急劇增加,據調查,有些農民購買了農業機械后,找個會操作的人員或讓經銷商指點一下,略懂一二便開始操作機械進行作業。由于沒有參加過專業的培訓學習和技術指導,不了解農業機械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缺乏安全作業知識,操作技能差,無法應對突發情況,盲目操作而引發事故。據統計,我區農業機械操作人員中75%的人年齡在50歲以上,且60%以上人員沒有參加過任何農機操作方面的知識培訓,又普遍年齡偏大,不僅技術生疏,且操作動作及反應遲緩,遇到緊急情況不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使事故發生的幾率增大。
1.3 重使用、輕保養
由于農機操作人員大多文化水平較低,且未參加過任何技術培訓,又對農業機械的保養不重視,從而不能按技術規范要求進行定時保養機具,還存在有農機操作人員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無暇顧及維護保養農機。這樣重使用、輕保養,長期操作損耗大帶“病”的機械進行作業,從產生“小毛病”到拖成“大故障”的過程中隱藏著事故的隱患。
1.4 農機作業的環境較差
農田作業時,田間機耕道是機械下田地作業和田間移動的道路,目前我區大部分鄉鎮田間機耕道多為上世紀70-80年代前后修建的,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機耕道路過窄,路面坑洼不平,且較窄的機耕道路上還遍布農電線桿。而農業機械在作業過程中,要經常轉移,操作稍有不慎便易引發事故。
1.5 農機安全監管力量薄弱
我區目前農機總動力達27.75千瓦,其中大拖拉機451臺,小型拖拉機3973臺,收獲機械325臺,機動插秧機78臺,烘干機72臺。其中一半以上是非牌證管理的機械,而負責全區農機安全管理的農機安全監管站只配備3名工作人員,沒有監理裝備和經費,各鄉鎮農機員因管理體制原因,大部分時間從事非農機管理工作,對各種農業機械安全監管難以落實到位。
2 農機作業事故的預防措施
2.1 要強化監管力度,以確保監管措施到位
①做到深入調查研究農機作業安全形勢,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向上級部門或政府作專題匯報,爭取政府和上級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爭取相關部門的通力配合,形成上下、左右齊抓共管的局面,把農機安全生產各項安全監管舉措落實到位。②建立區、鄉、村三級農機安全監管網絡。加強區級農機安全監管力量和手段,完善鄉鎮級農機管理人員的配置,保障鄉鎮農機管理人員的專業性和穩定性,充分調動鄉鎮農機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抓好源頭、掌握信息,把各類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縣(區)級農機安全管理部門要轉變工作作風,將非牌證管理的農機具納入日常安全監管范圍,把服務送到村、戶及田間地頭,切實做好農機具安全作業的監管。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要求,認真開展農機作業安全大檢查,排查事故隱患,預防和減少農機作業事故的發生,推進平安農機建設。③經常開展以糾正違規違章為主要內容的農機安全執法檢查,把農機安全執法檢查延伸到田間地頭和場院,在執法過程中要做到創新執法方式,重糾輕治,做到以人為本,依法行政、公正執法、規范執法。堅決杜絕激化矛盾的暴力執法行為。
2.2 加大宣傳力度,確保安全教育到位
農機安全管理部門應加強農機安全管理宣傳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向廣大農機操作人員宣傳《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使廣大農機操作人員充分理解“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致富之本,事故是敗家之源”的道理。①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宣傳活動;②要將“走基層、送安全下鄉”等活動常態化;③要將農機安全教育融入鄉村各種活動中,扎實推進農機安全教育,提高農機操作人員和農民群眾的安全觀念和意識。
2.3 強化技術培訓,提高農機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
農機安全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借近年來政府的“陽光工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培訓項目,組織農機操作人員學習農業機械的基本構造和工作原理、維護和保養知識、機械操作規程、農機安全常識和實際操作技能;以送技術下鄉等實用實效的方法,對農機操作人員進行技術輔導。通過各種方式的農機技術傳授,使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2.4 建立救濟制度,提高農機用戶的抗風險能力
為促進社會和諧安定,在對農機具實行保險的前提下,設立農機事故救濟基金和互助組織,進一步完善農機操作人員的人身保險和作業機械保險制度。充分發揮農機協會的扶助作用,確保農機戶不因農機作業事故而致貧。 總之,農機作業事故的預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進一步重視,需要農機安全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為己任:首先農機主管部門要抓好農機作業安全的宣傳教育,加強對農機安全生產的監管執法力度,培訓以提高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技能;其次農機操作人員要時刻遵守法律法規,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機具,并做好農機具的保養和維護,以確保農機具的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