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芳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氣管切開是臨床搶救痰窒息、昏迷、重癥呼吸衰竭等病員的重要手段.總結如下. 患者由于氣管切開后影響其發聲,在每次進行護理操作前,應該使用通俗易懂的簡單語句(也可以采取寫字板進行文字交流)告知此項操作的目的及配合方式,盡量爭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1.氣管切開病室要求
將患者安置于安靜、清潔、空氣新鮮的病室內。室溫18℃~20℃,濕度50%~70%.對于室內空氣消毒,采用紫外線消毒法,每日2次,拖把固定使用,對氣管切開病人,應嚴格控制探視,探視者穿隔離衣,戴口罩、帽子,對病人實行保護性隔離。定期做室內空氣培養及痰培養。
2.氣管切開術后2.4.h內護理
注意創口及套管內有無出血、有無皮下氣腫、氣胸,定期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保持呼吸道通暢
①選用適當的吸痰管,可降低氣道損傷的發生率。吸痰管的直徑應小于氣管內套管內徑的一半,這樣在吸痰時空氣仍可進入肺部,大大減少窒息的可能,并防止負壓過大引起肺不張。所以吸痰多選擇有側孔可控或透明硅膠吸痰管,內徑約0.3~0.5cm,長度30cm以上。②置入吸痰管至最深處,上提1cm,再開負壓邊旋轉吸引邊退出,吸痰動作宜輕柔,避免在氣管內反復上下提插。如在進管時施壓可引起氣道損傷。吸引器的負壓不可超過0.01mkpa,因為壓力過高會導致嚴重的氣道損傷、肺不張和低氧血癥。③每次吸痰最多連續持續3次,并且每次持續時間不超過10s。如果吸痰過于頻繁或持續時間過長,氧飽和度會下降,甚至出現窒息和氣道損傷。④每次吸痰均要先吸氣管內分泌物,再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
4.充分濕化呼吸道
氣管切開后,原有的正常呼吸道濕化、加溫等功能喪失,致呼吸道內分泌物干燥、結痂,分泌物不易排出,使呼吸道阻塞,給呼吸道護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充分濕化呼吸道是保證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而持續濕化可以使氣管處于濕化狀態,降低痰液粘稠度,易于排出,避免了長時間的負壓吸痰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傷,也減少了肺部感染機會。常規采用超聲霧化吸入,常用濕化液為生理鹽水注射液加敏感抗菌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沐舒坦微量持續氣道滴入,濕化量根據痰液的粘稠度、量及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時調整。
5.氣管切開后與外界相通
異物、灰塵等容易進入氣管套管內,氣管套管口覆蓋生理鹽水浸濕的紗布2~3層,以保持吸入的空氣有一定的濕度,并可防止異物進入氣管內,氣管套管下的紗布每日更換2~4次,更換時用安爾碘或75%的酒精棉球擦拭氣管切開傷口及周圍皮膚,并觀察滲出物的顏色及性質。
6.防止氣管套管脫出
套管的系帶要打死結,松緊適宜,以容1~2指為宜。并注意預防氣管套管的氣囊破裂或滑脫,應定時排空氣囊,以免連續過長時間壓迫造成氣管黏膜缺血壞死。
7.加強口腔護理
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口腔并發癥的發生。
8.關心體貼病人,給予精神安慰
患者經氣管切開術后不能發音,可采用書面交談或動作表示,若病人意識清楚,病情好轉,明顯痰液減少,咳嗽能力較強,可予間斷堵管,病人可發音。預防病人因急躁而自己將套管拔出,必要時可設法固定雙手。
總之,氣管切開術是搶救呼吸道阻塞患者最常見的操作,加強氣道管理是呼吸道護理的最重要而又基本的措施。呼吸道的充分濕化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必備條件??刂瓶谘什考毦ㄖ策M一步降低了氣道或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加強氣管切開病人呼吸道的護理,降低控制肺部感染,提高氣管切開病人的生命質量,也是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