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若瑜
【中圖分類號】R47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引起的嚴重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是威脅患者生命的直接原因,呼吸衰竭的治療,除正確氧氣療法外,機械通氣使用呼吸機是十分重要的治療措施,更主要的是對氣道的監護與管理,力求避免呼吸機造成醫源性的肺組織損傷或其它機械通氣合并癥[1]。應用呼吸機通氣搶救了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18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17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30例呼吸衰竭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18~76歲。原因有:①開胸手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②肺氣腫、肺結核合并肺心病引起的呼吸衰竭;③神經系統疾病,腦膜炎等引起的呼吸的呼吸衰竭。帶機時間最長12d,最短50min。搶救成功20例,死亡10例。
2.氣道監護
正常潮氣量每公斤體重8~12ml,當氣道漏氣時,潮氣量或分鐘通氣量下限報警,臨床上由于病人躁動、翻身、體位變換等致插管與呼吸機管道連接處松動或分離,應立即給予連接好管道。通氣回路脫接,氣管導管套囊破裂或充氣不足時,氣道壓力下限報警,要迅速接好脫接管道,套囊適量充氣或更換,每次充氣量約2ml,以不漏氣為準,使導管與氣管壁密閉,便于輔助呼吸,維持有效氣道壓力,并可防止嘔吐物,口腔分泌物流入氣管。由于氣道分泌物多,氣管導管曲折,人機對抗時氣道壓上限報警,對抗時在向病人解釋的同時適當使用藥物對癥處理,以防躁動、頻繁咳嗽、吞咽等動作使導管脫出。插管病人呼吸困難時,首先要檢查導管有無阻塞、脫落。本組1例肺心病患者脫機后血氧濃度低下致呼吸頻率節律的改變,及時發現立即接機后正常。肺部聽診為清音。呼吸音減弱或消失,提示進入肺內的氣體量減少和氣流速度慢及肺不張;聽診肺部干羅音,提示氣管支氣管內有粘稠的分泌物存在,支氣管痙攣,氣道部分梗阻,要加強吸痰及導氣體濕化,肺不張者適當調整導管插入深度,必要時拍胸片;濕羅音提示氣道、支氣管內有稀薄分泌物或肺炎,要加強吸痰,保持導管通暢。
3.護理體會
開展有預見性的上機,提高搶救成功率。本組有2例ARDS病人雖病因不一,但由于能及時上機及應用呼氣末正壓(PEEP)治療搶救均成功。本組有2例導管不全性堵塞,其中1例為吸痰管插入深度不夠不能有效的刺激咳嗽反射及將痰液吸出所致,另1例為既往有3年慢性支氣管炎老年患者,因痰液粘稠痰痂堵塞,病人表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出冷汗、煩躁、血氧飽和度下降,應及時吸痰有效濕化氣道刺激病人咳嗽反射可有效防止導管堵塞。隨時吸凈氣管內分泌物,每次吸引不超過15s,時間不可過長,以防引起嗆咳嗽或窒息,導致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抑制心肌。經鼻吸引時負壓不可過高,以免損傷鼻黏膜,吸引法將吸引管先插入超過氣管插管處,然后上提1cm邊吸引邊旋轉,邊吸邊退出吸引管,吸痰強調無菌、無創、快速有效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吸引口腔、鼻腔、和氣管導管的吸引管應分開,并使用一次性,以防交叉感染[2]。
停機拔管必須在供氧30~60min后,無缺氧現象時先吸凈口腔及氣管內積存分泌物,再放掉氣囊內氣體然后拔管,拔管后將病人頸部轉向一側,再吸凈口腔內分泌物,氣管切開拔管后注意分泌物的清除,用蝶行膠布貼上,每天更換紗布,保持創口清潔干燥,詳細觀察病情變化,定時觀察,記錄通氣效果,良好的通氣效果使神志穩定,甲床紅潤、循環良好、血壓脈搏穩定,胸廓起伏平穩,呼吸頻率、節律均勻、血氧、血氣、潮氣量、分鐘通氣量正常[3]。
30例病人的呼吸衰竭病人應用呼吸機搶救治療,通過對氣道的精心護理,提高了病人搶救成功率,也增強醫務人員的護理技術力量。正常生理狀態下,機體通過上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運動和咳嗽反射發揮防御作用,氣管插管后,上呼吸道的正常濕化、加溫、過濾及纖毛上皮運動功能減弱,而危重病人及未醒病人吞咽咳嗽反射弱、神志水平低、語言交流受限,因此,只有加強監護與管理,才能保持導管通暢防止各類并發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廖碧春,吳昌歸.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診治及護理進展[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5):202-204.
[2] 程寶珍.口咽通氣管在急救呼吸道管理中的應用[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5):334.
[3] 陳吟卿.呼吸機搶救呼吸衰竭病人的臨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9):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