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若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搶救和治療的重要措施。氣管切開對腦外科病人具有解除呼吸道梗阻,增加有效氣體交換量,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氣道內滴藥,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等作用。我科20017年1月至2017年4月20例氣管切開病人,現將呼吸道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0例氣管切開病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55歲,重型顱腦損傷9例,腦出血11例,氣管切開時間最長75d,最短7d。通過科學及時的呼吸道護理,本組病人均達到了預期的護理效果。
2.術后呼吸道護理
2.2 加強氣道護理
氣管套管的紗布長時間摩擦頸部,使局部皮膚發紅甚至糜爛。可將紗布帶套上止血帶在將紗布的兩端與外套管兩端固定,松緊度適宜。氣道口應用濕紗布覆蓋避免異物進入。吸痰是保持氣管切開病人呼吸道通暢的重要而又最基本的措施。加強翻身、拍背、吸痰,讓其被動咳嗽一次,意識不清、咳嗽排痰困難者,應隨時清除氣道中的痰液,吸痰時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注意無菌操作,應快速、準確、輕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將吸痰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超過15s。重視氣管內導管的消毒,常規每6~8h進行一次清洗,分泌物稠厚又多時,可隨時清洗,煮沸消毒好后立即安上,以防長時間的脫離,引起外套管內壁痰液結痂,阻塞氣道;每日更換一次性紗布墊2~4次;有污染時隨時更換,保持切口處敷料干燥,無污染。
2.2 充分濕化呼吸道
氣管切開后,原有的正常呼吸道濕化、加溫等功能喪失,致呼吸道內分泌物干燥、結痂,分泌物不易排出,使呼吸道阻塞,給呼吸道護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充分濕化呼吸道是保證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而持續濕化可以使氣管處于濕化狀態,降低痰液粘稠度,易于排出,避免了長時間的負壓吸痰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傷,也減少了肺部感染機會。常規采用超聲霧化吸入,常用濕化液為生理鹽水注射液加敏感抗菌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沐舒坦微量持續氣道滴入,濕化量根據痰液的粘稠度、量及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時調整。
2.3 控制口腔部細菌定植
口腔部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開口處,已有文獻報道氣管切開后各部細菌陽性,通過每次的咽拭子觀察中發現,其培養結果與氣道分泌物的結果相同,說明咽部細菌定植為氣道細菌的一個重要來源[3]。所以,加強口腔護理,高熱、術后禁食、昏迷、鼻飼、生活不能自理者`,保持口腔的清潔,應根據PH值合理選用漱口液;定期做口咽部細菌培養,并根據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菌素;病情允許時頭部抬高30°~45°,尤其是鼻飼時至少應保持1h,以避免鼻飼液返流至咽部,從而降低口咽部腸道菌污染及定植;盡早給病人少量多次生理鹽水吞咽,這對返流及逆行的胃腸道內革蘭氏陰性桿菌起到正常的沖洗作用。
總之,氣管切開術是搶救呼吸道阻塞患者最常見的操作,加強氣道管理是呼吸道護理的最重要而又基本的措施。呼吸道的充分濕化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必備條件。控制口咽部細菌定植進一步降低了氣道或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加強氣管切開病人呼吸道的護理,降低控制肺部感染,提高氣管切開病人的生命質量,也是提高神經外科病人眾多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障之一。
參考文獻
[1] 易興翠.吸入性損傷病人的評估與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1):41-42.
[2] 楊麗芹,魏麗萍,劉曉霞,等.氣管切開術的術后護理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4):286-287.
[3] 范偉萍,胡 文,文淑華.重癥監護患者氣管切開后細菌學調查分析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6):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