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 海霞
【中圖分類號】R2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慢性結腸炎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簡稱。病變主要侵犯結腸粘膜與粘膜下層,伴有糜爛或淺表潰瘍。常表現為腹瀉或大便溏薄,每日多次,帶泡沫或粘液,或有未消化的食物,常伴有腹脹、腹痛,里急后重,甚至便中帶膿血。因腸粘膜充血水腫,導致腸壁增厚,腸腔狹窄,所以有些人便形變細,查體時在左下腹部可以觸及條索狀腸形,壓痛明顯[1]。本人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嘗試使用按蒙醫證型口服蒙藥并酌情配合艾灸或火針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9月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慢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1]中有關慢性結腸炎的相關內容及《蒙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腸痼疾診斷標準確定。年齡19~78歲,男49例,女55例,病程6個月~18年。全部104例慢性結腸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長期反復泄瀉臨床表現。有的每到夏、秋季即發作,有的不分季節變化,遇不良因素即瀉。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神疲乏力,消瘦。經腸鏡檢查明確診斷,大便常規及培養排除痢疾、腸結核、結腸癌等。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按常西醫規治療。7天為一個療程,治療4~6療程。
1.2.2 治療組[2]:辨證使用口服蒙藥并酌情配合艾灸或火針療法治療,蒙醫辯證施治。⑴熱盛型:癥見泄瀉伴腹絞痛,排泄物橙黃色,臭味大,口干,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細數。治則:清熱止瀉。用止瀉子十五味散或白獅十五味散與止瀉子四味散、德都紅花七味丸、哈敦海魯木勒九味丸、靈鳳十三味丸、七雄丸、順氣十三味散等主劑交替內服。⑵寒盛型:癥見腹脹滿,腹瀉時無痛感,大便帶不消化物,體倦乏力,面色微黃,舌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脈象緩弱。治則:祛寒止瀉。用十五味黑劑、阿那日九味散與主劑交替內服。⑶赫依盛型:癥見腹脹腸鳴,泄瀉水樣便,體弱,頭暈,心悸,腰膝酸痛,舌薄白,脈芤而馳,小便清澈。治則:抑赫依,止瀉為原則。藥物用阿魏石榴八味散與四味光明鹽湯散送服或與主劑交替內服。
1.3 療效判斷標準[1]。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3次,結腸鏡檢查腸粘膜處恢復正?;蛄粲旭:郏S訪6月無復發。②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鏡檢正常,結腸鏡復查腸粘膜處病變減輕,或僅有輕度充血水腫,但無糜爛或潰瘍。③無效:經兩個療程治療。癥狀未見明顯好轉,或臨床癥狀稍有好轉,但結腸鏡檢查及病理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檢驗,P<0.05表明具統計學差異。
2.治療結果
104例治療后全部行結腸鏡復查,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總有效率(96.2%)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慢性結腸炎屬于蒙醫“腸痼疾”范疇,系指腹痛綿綿,完谷不化,長期泄瀉的一種腸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主要由于初瀉時治療謬誤或不徹底,遷延日久,余邪不除,正精大傷,導致消化希拉和調火、下清兩赫依俱敗,清濁分別無權,開閤失司所致[3]。飯飲食起居不慎,食用生冷及不易消化之品,或外受寒涼等均為誘發之因素。此病病機復雜,易反復發作,若久病不治則久瀉。治療主要以消痼、助火、固腸為原則。故蒙醫治療應按蒙醫理論為基礎隨癥侯,辨證施治。并酌情配合使用灸療或火針療法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調理體素,增強抵抗力。灸法:火灸3-7炷,或施隔姜灸。姜為性溫、調理胃火、消食、祛巴達干赫依作用,艾絨為易于點燃、其火溫溫柔而持久、灰燼不散,具有改善氣血運行,祛巴達干赫依作用。取大腸彎曲部、小腸上穴行艾灸或火針療法,利用姜和針充分導熱,祛除胃腸巴達干赫依病、消化不良、陳熱及余邪。
參考文獻
[1]白清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324.
[2]學良.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_分型及療效標準[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3):342.
[3]佟寶玉.蒙醫藥治療慢性結腸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8(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