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雪 易蘭 王莉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到12月住院,并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診斷標準的患者876例,其中男530例女346例,平均年齡在(48—56)歲,治療過程中153例患者曾經出現過糖尿病年齡在21到83歲,發生低血糖237次,平均年齡在45到60歲。發生過糖尿病的患者經過及時的救護可以恢復正常,并保持血糖平穩。
1.2 方法
在患者初入院時進行一系列的調查及記錄,比如年齡性別,經濟情況,血糖,體質,生活習慣,飲食狀況等。第二天進行第一次的評估,通過糖尿病患者的普適性生活質量表(SF-36),發放問卷調查表,由患者自主填寫,對患者的各項體能進行統計,不便者通過家屬協助進行填寫,最后將調查表回收。由專職醫師評估,如有低血糖情況應等第二天恢復正常后再調查。在健康的基礎上對低血糖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一個月后再使用SF-36進行第三次的評估。護理干預的方法:成立糖尿病護理小組,制定護理干預路徑,小組成員每周進行2-3次評價,護士長每周進行一次對個體的指導,出院后每周回訪一次,一個月進行生活質量檢查。全面評估153例患者的心理和身體狀況,每周進行一次糖尿病基礎知識的教育,以及低血糖的原因和防護機制的思想教育,幫助患者釋放心理壓力,引導糖尿病患者正確的認識低血糖,避免對其恐懼的心理,另外用合適的方法教他們提高自身的自救能力。另外調整飲食習慣。讓營養師對每個人制定不同的飲食計劃。結合他們個體的飲食時間和偏好防治餐前和夜間發生低血糖。學會如何正確的選擇飲食,糾正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誤區和不良飲食習慣達到治療的目的。最后時刻監控血糖變化。患者應動態的監測自己的血糖變化,以調整藥物的使用量,在出院前對153例患者全面評估,出院后電話每周回訪一次對他們進行相關的指導,一個月后再次采用SF-36量表讓患者回院復診。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結果
在糖尿病患者入院時發生低血糖的153例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價為(55.42士7.88)分,低血糖之后為(51.16士6.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99,P<0.01),前后的生活質量以及各維度的比較如下表:
以下是護理干預后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各維度的評分情況,護理干預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為(57.88士5.56),低血糖后(51.11士6.99),相比較于初入院時的生活質量結果,除去精力和社會功能維度外的各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已經成為威脅人們生活質量的重大問題。在治療中不僅僅要注重對血糖的控制更重要的是預防并糖尿病發癥提高生活質量,但我國的治療往往把重點放在控制血糖上。所以出現的特點為病程長,并發癥多,收入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糖尿病方面的教育無法實施。SF-36是美國醫學研究開發的普適量表,有很好的信度,可用于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目前護理干預已經在國內的部分地區開展起來。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并發癥,比如視網膜病變會影響視力,造成生活的不便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糖尿病神經病變會導致四肢麻木肢體疼痛,嚴重的導致不能自己行走甚至截止等問題。由于低血糖造成的腦組織缺糖導致神經系統的嚴重損害,如果低血糖的持續時間大于六小時,神經元細胞就可能死亡,造成精力及軀體功能的下降。所以對低血糖的時刻關注是從根本上控制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還是通過護理干預可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通過認知干預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和錯誤的認識糖尿病帶來的身體疼痛,精力不足,社會功能下降心理健康等問題在護理干預下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并且患者可以積極的配合治療。糾正飲食誤區和不良習慣根據自身目標科學的改善,本次研究結果發現,通過系統護理干預患者,除精力,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外,各個方面都有顯著提高,各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管理能力有提高的患者生活質量越高。通過系統的護理干預配合藥物的調整可以有效的預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內已經開展了多種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有糖尿病的知識教育,運動干預,營養護理,護理干預等多種方式,發現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別的干預方式也有待于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沈鶴英.社區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醫藥》. 2015
[2]孫云霞.社區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轉化醫學和整合醫學研討會.論文綜合刊.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