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正偉 金龍 羅建 羅才貴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推拿是通過手法刺激相應的體表穴位、痛點(或疼痛部位),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針刺耐受客觀存在,刺激方式和機體機能狀態(tài)是影響針刺耐受的主要因素[1]。推拿與針刺均需刺激體表及相應穴位,通過經絡調節(jié)氣血陰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推拿應該也有類似于針灸的耐受性,且應該與推拿治療疾病的機理有關。
1.推拿療法的機理
推拿的作用主要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滑利關節(jié),以使“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而現代醫(yī)學也對其作用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從神經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及鎮(zhèn)痛等多方面著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推拿治病的實質。
1.1 調節(jié)神經功能
推拿手法作用于人體局部,均能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相應的沖動,促進神經抑制或者興奮,從而反射性的引起機體的各種反應,使神經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相抵平衡而起到治療作用。通過調節(jié)植物神經系統(tǒng)來調節(jié)內分泌及內臟功能,手法刺激相應的本體感受器,使相應的器官功能狀態(tài)產生一定的變化,從而達到治療一些內科疾病的效果[2]。
1.2 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
實驗證明,推拿可引起一部分細胞內的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使毛細血管開放。推拿手法對人體體表組織的壓力和所產生的摩擦力,可大量消耗和清除血管壁上的脂類物質,減緩血管的硬化,對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液流動的外周摩擦力,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通過放松肌肉,改變血液高凝、粘、濃聚狀態(tài),降低外周阻力,可加快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微循環(huán)和腦循環(huán),提高心肌供養(yǎng),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從而可以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3]。
1.3 松解粘連,促進組織修復
推拿手法通過松解、分離粘連及糾正錯位等方式,可解除肌肉痙攣,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介質分解、稀釋及病變部位的水腫吸收,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從而有利于組織修復。
1.4 推拿鎮(zhèn)痛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從推拿促使體內止痛物質內啡肽增加、體內致痛物質的含量減少(調節(jié)5-羥色胺的代謝、促使乙酰膽堿分解和失活、促使外周血漿中的兒茶酚胺下降而尿中的兒茶酚胺升高)、恢復細胞膜巰基及鉀離子通道結構的穩(wěn)定性及推拿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的抑制調節(jié)作用等方面對推拿鎮(zhèn)痛作用進行研究,其結果提示推拿手法能引起、激發(fā)神經、體液調節(jié)機能等一系列的改變,影響到體內與疼痛相關的神經介質、激素的分泌代謝和化學物質的衍化釋放過程,從而起到鎮(zhèn)痛作用[4]。
2.推拿耐受現象
臨床中,一些病人開始接受推拿治療時,酸脹、舒適感容易產生,治療一段時間以后,必須加強刺激量,方能獲得酸脹、舒適感;有一些患者治療時,初期療效明顯,以后逐漸收效甚微。研究已證實,腧穴存在耐受性,表現為針刺經過一定的限度,穴位對于刺激不再敏感,即使增加刺激量也不能很好的激發(fā)針感,療效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不再進步[5]。目前實驗已證實針刺耐受客觀存在。而推拿治療時,常用點、按、揉等方式刺激腧穴并獲得酸、麻、脹、痛等得氣感來治療疾病,故可能存在與針刺耐受性相似的推拿耐受性,這種現象類似于藥物治療過程中的耐藥反應。根據疾病的性質、輕重程度、病程的不同以及患者體質的差異,推拿治療時的手法、選穴、刺激量及時間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若長期連續(xù)多次的進行推拿,尤其是使用同一種手法或刺激同一個穴位,則有的機體會產生一定的適應性,稱為“耐受性”。對于病情較輕、體質較強的患者,推拿治療在短期內即可獲得滿意的療效,耐受現象沒有體現或并不明顯,但是對于病情較重,病程長的患者,在推拿治療過程中則較容易產生耐受現象。
3.推拿耐受的規(guī)律
3.1 推拿耐受的影響因素
推拿耐受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機體對推拿的敏感性隨著推拿次數的增加、時間的延續(xù),由敏感變?yōu)檫m應,繼之產生耐受性。另一種情況是對推拿刺激量的適應,經推拿治療一定時期后,用原有的穴位、刺激強度和手法,則不能取得以往相同的療效或療效很差,產生推拿耐受。所以刺激方式和機體機能狀態(tài)是推拿耐受的主要影響因素。
3.2 推拿耐受存在個體差異
中醫(yī)強調因人制宜,由于個體先天稟賦和受后天因素影響的不同,故在代謝、機能和組織結構上均有個體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決定了機體對外界刺激反應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可以體現在量或者質上的不同。機體對推拿刺激的反應同樣受到個體特殊性的影響,有的表現在產生耐受的程度上,有的則是產生耐受的時間快慢上,有的甚至是不產生推拿耐受。
4.推拿耐受的機理
目前針對推拿耐受的研究及報道很少,關于針灸耐受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針刺鎮(zhèn)痛耐受等方面。筆者結合推拿治療疾病的機理及目前已有的關于針刺耐受機理的研究,推測推拿耐受的產生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4.1 推拿耐受的外周機制
穴位是一個感受器,可以感受多種形式的刺激,感受器經過一段時間的連續(xù)刺激后,對刺激的敏感性會逐漸降低,發(fā)放沖動的頻率逐漸減少,感覺也隨之減弱,這種現象稱為感受器的適應[6]。當對一個穴位進行長期過度刺激時,穴位本身逐漸適應刺激條件而對其不敏感,這可能是推拿耐受產生的依據之一。推拿手法作用于人體局部,能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相應的沖動,促使局部組織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組胺、5-羥色胺、P物質、Ca2+、K+等,它們局部生物學效應的發(fā)揮需要和相應的受體或通道結合。長時間或反復多次的推拿可能會一過性耗竭局部這些化學物質;或者引起局部釋放的化學物質在量上的累積會不會引起相應受體表達水平的下降;或者引起的細胞內外離子濃度的改變,誘發(fā)細胞興奮周期的改變,從而延長不應期時間,進而減少興奮發(fā)放產生推拿耐受。目前尚無報道,但理論上確有存在的可能。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4.2 推拿耐受的中樞機制
針刺鎮(zhèn)痛的研究提示:既然中樞內存在介導電針鎮(zhèn)痛的內源性阿片肽,那么也就可能存在其對立面抗阿片肽。目前研究結果表明針刺鎮(zhèn)痛耐受機制與針刺時中樞內某些神經遞質或化學物質的含量變化有關,主要是內源性的抗鴉片物質,如CCK-8、NA、cAMP、cGMP等等,這些物質含量的變化打破了該物質在中樞內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表現為抑制針刺鎮(zhèn)痛[7]。推拿鎮(zhèn)痛是通過促使體內止痛物質內啡肽增加、體內致痛物質的含量減少及推拿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的抑制調節(jié)作用等方面發(fā)揮作用的,故推拿耐受性的產生可能是推拿時中樞內某些神經遞質或化學物質的含量變化,影響到體內與疼痛相關的神經介質、激素的分泌代謝和化學物質的衍化釋放過程,從而打破中樞內止痛物質和致痛物質的平衡,表現為抑制推拿鎮(zhèn)痛。
應該說推拿耐受的產生無論從外周還是中樞的機制來看,都與信息轉導通路上的某一環(huán)節(jié)相關,基于該通路的已知性和未知性,推拿耐受的機制探索尚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推拿耐受性確實存在,其產生可能與推拿的手法、次數、刺激強度有關,且存在個體差異。根據疾病的性質、輕重程度、病程的不同以及患者體質的差異,推拿治療時可對手法、選穴、刺激量及時間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減少推拿耐受的產生。目前關于推拿耐受的研究極少,推拿耐受的產生可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許多已知、未知的信息轉導通路上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很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推拿耐受,深入研究耐受機理,總結規(guī)律,以期能夠更好的指導臨床,提高推拿治病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席強,郭義,郭永明,等.淺探針刺耐受[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2):43-44.
[2]王強.簡述推拿手法的機理與治療原則[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13):83-84.
[3]羅才貴.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7-8.
[4]王勇,鄭嵐,曹遵雄.推拿鎮(zhèn)痛機制的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雜志,2011,20(11):678-680.
[5]李思嘉,湯健,王敬玲,等.針刺耐受及其恢復[J].針刺研究,1980,5(2):140-142.
[6]余曙光,郭義.實驗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2.
[7]韓濟生,湯健,黃寶珊,等.大鼠針刺耐受與腦內抗鴉片物質有關[J].科學通報,1980,(7):3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