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江華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腦梗死又稱之為“腦卒中”、“中風”,是一種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疾病,也是一種典型的危險性極高的疾病,其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患者發病后,極易引發腦血管循環障礙性疾病,形成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影響[1]。本文對比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效果,探討中醫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并依據護理措施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和學術會議制定的相關標準[2],其中,觀察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35~83歲,平均年齡(55.57±2.26)歲;對照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齡35~82歲,平均年齡(55.37±2.2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基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梗死患者;②均屬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器官疾病患者;②老年癡呆癥患者;③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④精神疾病患者;⑤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內科護理,給予患者病情監護、營養補充等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康復護理,具體內容為[3]:①心理護理: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與患者進行交流,建立互信度,對患者的負面情緒及時進行疏導、釋放,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疾病和護理措施的相關內容,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起因、發展、嚴重程度、護理措施的作用等方面的認知度,進而提升患者的配合度。③飲食、用藥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況,給予患者實施合理、科學的用藥和飲食指導。④康復護理:不時給予患者進行體位的調整,大約每隔1個小時就給予患者進行一次翻身處理,患者保持半臥姿態,患肢不能施壓,應放在上面;患者的肢體應保持舒適的姿態,盡量不要給予施壓,特別是患肢,床墊的選擇也比較重要,應充分的利用足板對患肢進行固定,防止下垂;者必須保持關節的活動程度,一般控制在2-3次/d,5-10遍/次,患者醒來后,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進行簡單的屈伸活動;患者病情轉好和患者能夠行走的前提下,患者應每天保持行走、上下臺階的訓練。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為5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改善程度越差,反之,表示患者的改善程度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使用Barthe指數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改善程度越好,反之,表示患者的改善程度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各項指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情況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好于治療前,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癥,極易造成患者形成缺血、缺氧的癥狀,造成腦部組織神經壞死,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臨床上,針對腦梗死患者的治療多為改善患者缺血、缺氧的狀況。本研究中,通過對比常規的內科護理與中醫康復護理對于腦梗死患者的療效,發現,中醫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更好,患者的缺血、缺氧癥狀改善更顯著,軀體功能恢復程度更快,因此,對于腦梗死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療效顯著,中醫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更高[4]。
綜上所述,中醫康復護理與常規內科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均有一定的效果,兩者進行比較,中醫康復護理的效果更佳,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改善更好,加快了康復速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梁帶春.健康信念理論結合中醫特色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8):553-555.
[2] 鄭紅.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6(2):117-118.
[3] 朱小玲,陳美華,金小紅,等.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病人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31):3911-3913.
[4] 李淑華,胡欽容,冷雪,等.三級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及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2):367-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