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博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為了進一步探討社區管理治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作用效果,筆者總結轄區范圍內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相關社區管理治療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的選擇為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間轄區范圍內鄉鎮和街道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700例患者資料,其中包括男性410例和女性290例,年齡范圍為40歲-69歲,平均年齡為(63.8±6.9)歲,病程范圍為10個月-51個月,700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根據統計學隨機數字表原則分為兩組:在一般治療基礎上進行護理的350例患者為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康復社區管理治療的350例為觀察組,兩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不同管理治療方法后的數據統計結果具有可比性。
1.2 社區管理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心理治療、基礎疾病的治療、用藥指導以及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社區管理治療,主要社區管理治療內容包括建立健康檔案、危險行為評估、分類隨訪管理、健康體檢管理、社會功能康復鍛煉和家屬護理教育等,現具體介紹如下:
1.2.1 建立健康檔案 所有登記在管病人均需要錄入我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有專人負責信息管理系統的管理工作,承擔信息安全和保密責任。未經授權同意,不得透露患者信息。各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要妥善保存每位病人的檔案資料,以備查檢。
1.2.2 分類隨訪管理隨訪工作由各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經過培訓的精防人員承擔(村衛生室工作人員配合)。隨訪對象為各轄區范圍內在管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隨訪包括預約患者電話追蹤和家庭訪視等方式,隨訪時按要求認真填寫隨訪表。家庭訪視和調查要態度溫和,注意溝通技術,通過隨訪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應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隨訪4次,每次隨訪應對患者進行危險性評估;檢查患者的精神狀況,包括感覺、知覺、思維、情感和意志行為、自知力等;詢問患者的軀體疾病、社會功能情況、服藥情況及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等。
1.2.3 社會功能康復鍛煉和家屬護理教育每次隨訪根據患者病情的控制情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訓練等方面的康復指導,對家屬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隨訪時根據需要,與市精神病專科醫院對點技術支持工作的對應精神科執業醫師聯系,在其指導下根據病情對患者進行分類干預。在康復鍛煉方面:早期正確擺放患肢位,防止肢體痙攣,保護關節功能。
1.3 評價指標 采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觀察量表(NOISE)[1]于社區管理治療后3個月時對患者的抑郁情緒、精神病表現、激惹狀態、個人整潔度、社會興趣、社會能力五個方面進行評分。
2.結果
觀察組患者NOISE表評分為(90.2±5.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NOISE表評分[(90.2±5.7)]結果,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在抑郁情緒、精神病表現、激惹狀態、個人整潔度、社會興趣、社會能力五個方面的評分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據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統計[2-3],我國有各類精神疾病患者逾億人,嚴重精神障礙是其中一種重要病因,其發病率可達5%-6%,在工作人群中的患病率為2.2%-4.8%。嚴重精神障礙一般獲得一次性治療有效并不難,但大部分患者在首次發病之后會終身多次復發。主要是由于這些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過程中,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不規范現象,這不僅造成了醫療衛生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相關文獻研究結果顯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管理治療對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由本研究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社區管理治療后,三個月后的患者觀察量表評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推斷出社區管理治療的應用對于改善患者抑郁情緒、精神病表現、激惹狀態、個人整潔度、社會興趣、社會能力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與此同時,本研究另外統計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社區管理治療滿意度結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社區管理治療滿意度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這進一步說明了社區管理治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具有優秀的作用效果。
各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為實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每個單位配備兼職精神衛生醫務人員1~2人。另外,康復社區管理治療中的早期康復訓練能夠通過通過正常運動模式的導入影響患者運動功能模式的輸出,有利于恢復患者運動能力和自理能力,而語言康復訓練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高級神經功能。
參考文獻
[1]賀東林,王湘富,宋交才等.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115例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2):228.
[2]丁佐梅,吳憶宏.老年人術后發生精神障礙的原因分析及社區管理治療[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