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質中學(410000)
李羿如●
論述高中物理力學相關問題的學習技巧
湖南省地質中學(410000)
李羿如●
物理作為高中理科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由于其具有非常明顯的抽象性和概念性,導致很多高中學生覺得物理的學習比較困難,甚至會導致這些學生對物理產生厭惡.我們都知道,在高中物理中,力學是必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度較大的一個知識點,這就要求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加強對高中物理力學學習技巧的教學,旨在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
高中物理;力學;問題;學習技巧
對于高中理科學生來說,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然而,在高中物理中,力學問題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點,其難度也是較大的.因此,高中學生要想取得較好的成績,攻克物理力學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力學這種難度較大的知識點來說,其學習過程應該掌握好技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一些典型的的高中力學題型,以此來介紹幾種解題技巧,希望能夠為廣大學生提供參考.
在高中物理中,力學是高中學生最先接觸到的物理知識點,同時,力學作為一個必考點,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然,力學題型的難度也是困擾很多高中學生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我們需要分析一下高中物理問題的分析方法,從而解答出力學題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明確需要分析的力及其對象.在解答力學問題之前,學生應該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這樣能夠幫忙學生理清解題思路;第二,以受力分析為基礎,列出相應的方程式;第三,對于一些較難的力學問題,一般都會包含關鍵性的隱含條件,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挖掘出潛在的條件,從而構建出輔助性方程式,才能更快地解答出力學問題.
1.受力圖分析
對于高中物理力學題目來說,最為重要也是首要進行的步驟就是進行受力分析,只有將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分析清楚,才能以受力分析圖為基礎,找出解題的規律,從而逐漸解答整體題目.例如,如圖1所示,一根長為5m的繩子,繩子的質量不計,系在間距為 4m的兩根桿子的頂端,在繩子上掛上一個12N物體,使得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求繩子的張力為多少?
圖1
在解答這個力學題目之前,第一步,對物體進行的就是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分析的草圖,如圖1所示.第二步,由于物體處于平衡狀態,以此列出相應的方程式.第三步,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出其問題.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假設細繩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α,根據平衡條件可得,2Tsinα=F,同時,sinα=3/5,綜上可知,細繩所受的張力為T=10 N.
2.分析法解題
對于高中物理中的力學題目來說,很多題目都存在一定的隱含條件,如果學生無法挖掘出這些隱含條件,這種題目是沒有辦法解答出來的.這種分析法解題要求學生對題目中的大量未知量進行分析,同時結合已知條件,列出相應的方程式,才能進一步解答出答案.例如,如圖2所示,有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放置在一個固定的斜面上,現在,對該物體施加一個向上的拉力F,當拉力F撤去后,物體的運動u-t如圖3所示.求拉力F的大小.其解答思路如下,首先,通過分析已知條件,獲得物體運動階段的不同加速度,分別記為a1和a2,通過牛頓第二定律可以得出a1和a2的大小,同時列出方程式:-μmgcosθ-mgsinθ=ma2,這樣就可以求解出F的大小.
圖2 圖3
3.培養邏輯思維,舉一反三
在學習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實踐研究表明,這對于提高高中學生的解題水平具有顯著效果.針對大多數物理力學題目來說,掌握基礎知識是非常關鍵的,但是,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通過練習而形成邏輯思維,從而推動學生更好地解決力學難題.尤其是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力學題目,其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受力分析比較復雜,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整體受力分析和局部受力分析的思維,從而可以有效地簡化解題過程.最為常見的例子,兩個物體纏在一起,兩個物體之間的力很難分析清楚,如果單獨對其中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其難度將會很大.但是,如果將兩個物體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受力分析,這樣就不需要分析兩個物體之間的受力情況,從而大大降低了解題難度.在運用這個解題技巧的過程中,還需要學生養成舉一反三的效果.在考試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題目,因此,這就要求高中學生自己總結解題規律,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力學知識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為了提高高中學生的物理成績.僅僅掌握力學基礎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要掌握必要的解題技巧,才能更好地提高解題的準確率和效率.基于此,筆者介紹了上述三種解題技巧,希望能夠為廣大高中學生提供參考.因此,現階段研究高中物理力學相關問題的學習技巧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 馬海蓮,徐鵬江.新課標下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性提問技巧分析[J].課程探索,2014(07):140-141
[2] 周政.大學物理與高中物理力學的教學銜接[J].安順學院學報,2016,18(11):118-119
[3] 李一瑤.談高中物理力學三大解題技巧構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3):24-25
G632
B
1008-0333(2017)01-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