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敏蕾+朱侃
年過半百,關節退化就開始讓諸多中年人如臨大敵,而許多老年人更是會因為膝蓋、腳踝、手腕、肩頸、腰椎與髖關節等不同部位的關節逐漸退化,而明顯感受到酸痛、無力、僵硬或發出“喀喀喀”的聲響,嚴重者關節甚至會永久變形,導致日后生活功能受阻,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更要命的是,這些關節嚴重損傷和變形是不可逆的。
顯然,如何減緩關節退化,已成為擺在眾多中老年人面前的一大難題。對此,傳統中醫學往往采取內外結合的方法。
內:補益肝腎
中醫有云,“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關節退化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即肝腎內虧,治本則以補益肝腎為主。《黃帝內經》記載,“肝主筋,腎主骨”,因此,等到關節患部的發炎狀態解除、局部腫脹消退,氣血循環也獲得改善,病情較穩定時,中醫師就會建議患者朝補養肝腎的方向繼續治療。

不過,對于進補的具體時機,則必須請專業的中醫師來判定。臨床上,經常會看到有些患者疼痛反復發作,癥狀變動幅度大,最終發現是其聽信偏方,同一種藥物從頭用到尾所致;還有些患者了解到龜鹿二仙膠、左歸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及其他補腎藥方可以“顧筋骨”,就盲目自行去藥房買來進補,殊不知,以上補腎藥方劑雖然有強壯筋骨的作用,但每一味方劑的具體適應癥以及其本身的寒熱溫涼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患者正處在急性期,仍有紅、腫、熱的表現,但患者自己覺得已經不痛,以為不是急性期可以進補,就盲目買來各種補腎藥一頓濫補,結果往往導致本來就發炎腫脹的關節,更加嚴重,愈補愈熱。或是情況正好相反,一些原本用來治療急性期疼痛的藥被患者隨意拿來用在緩解期服用,不僅沒有任何補益效果,還有可能引起身體的不適,中醫認為這是“不對證”,補益不成還傷身。
此外,左歸丸和右歸丸雖然同為補腎藥方,但前者補陰,后者補陽,假如患者雖然有關節退化,但其體質、證型屬于腎陽虧虛,臨床表現為面白、怕冷、哮喘等,卻誤服補陰的左歸丸,那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寒證,不僅補腎不成,反而引起胃腸的不適;而如果是關節退化且伴有口干舌燥、口苦,或是失眠盜汗,動則燥熱易汗的腎陰虛患者,又誤服補陽的右歸丸,則容易加重熱證,如上火、嘴巴破皮或輾轉難眠、盜汗更劇。
不僅是藥物、方劑的選擇,包括什么時候是急性期,什么時候已經到了可以進補的緩解期,患者都不應該自作聰明,隨意憑自己的喜好進行補瀉,而是應該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用藥。不僅是關節退化的患者,包括骨質疏松,骨鈣質異常流失,類風濕關節炎等骨痹、骨痿的患者,都應切記這一點。
外:針灸、推拿配合外敷
除了用中藥內服進行調理,中醫骨傷科獨特的推拿手法、穴位按摩也能幫助患者增加關節周圍肌肉的強度,改善關節腔內的壓力,從而達到舒筋散寒、通絡活血的功效,使患者關節退化得到有效緩解。
而針灸治療膝關節退化,也是中醫骨傷科的一大特色。臨床上,多運用局部取穴,進行調治。比如根據經絡腧穴學的相關理論,胃經多血、多氣,在治療關節退化時,多會取胃經走行經過的梁丘穴,另外也會取血海、陰陵泉與陽陵泉,如果伴有腫痛,則可取犢鼻;有些氣血不足或年紀較長的患者,筋骨性能變差,則會取有“強壯穴”之稱的足三里進補。此外,人體的經絡相互連結,除了局部取穴,根據辨證及遠端治療的原理,還可用交經繆刺取穴法,如左邊有問題取右邊的穴位,右邊有病痛則取左邊的穴位。遠部取穴常取手部的合谷、曲池、外關;肩頸部位則取風池、肩井與巨骨穴等。
針對關節退化的中醫外治法還包含中藥外敷、浸泡藥浴、熏蒸法、灸療等。如意金黃膏是臨床上常用的外敷藥,如意金黃膏里的天花粉、大黃能活血,急性期貼在患部可消腫止痛,不過要特別注意皮膚有沒有破皮或過敏,以免引發感染;還有艾灸療法,如果患者的關節疼痛是因寒濕引起的,用艾草這類陽性的藥草燃燒、薰熨穴位,則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溫通經絡、祛除寒濕的效果。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是關鍵
臨床上不少老年患者都會提及,對于關節類的病變,是否有必要及時更換人工關節?基本上,關節退化的患者還是建議應先嘗試做保守性的治療來改善癥狀,中醫可用針灸、內服與外用中藥及推拿介入;若這些治療都沒有效用,患者自己已經感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或是無法生活自理時,再考慮是否動手術或置換人工關節等侵入性的治療。
需要提醒的是,中醫藥保守性治療雖然能幫助關節減緩退化的速度,但患者如果平日運用肌肉、關節的模式不加以改變,仍可能會導致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比如,膝關節不好的人,爬樓梯時應避免整個腳底板用力踩踏,因為如此一來就會把4倍體重的壓力都壓在膝關節上。這類患者上樓時可把小腹縮緊實,讓腰腹有力,下肢才能更加輕盈;而下樓時,為避免關節承受過大壓力,建議前腳掌先著地,再讓全腳掌著地,以減緩膝關節的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