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剛++蔣艷



【摘 要】 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背景下,從理論上分析了銀行信貸、投資擴張以及產能過剩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以2009—201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從微觀企業層面對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銀行信貸總體上會加劇產能過剩,而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在這兩者之間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基于此,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高杠桿與高產能的問題是相互聯系的,應該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文章的研究結論為政府治理產能過剩提供了實證參考。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銀行信貸; 投資擴張; 產能過剩
【中圖分類號】 F23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11-0061-07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產能過剩是目前中國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中央關注的重點。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2016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次明確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自此,產能過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在供給側改革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任務并非是相互獨立的,過剩的產能和高庫存背后往往可能存在銀行信貸的支持。因此,本文試圖研究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通過不斷擴大投資、增加產能來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繼續維持經濟的穩定和較快增長,政府提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取消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擴大信貸規模,以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對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建設,到2010年年末使總投資規模達到4萬億元,即“4萬億計劃”。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十分顯著,2009—2014年,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萎縮的背景下仍然實現了較快的增長,GDP年均增長速度達到8.58%,但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后果也日益凸顯出來。大規模投資引起的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除鋼鐵行業外,化工、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建筑陶瓷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也相當嚴重,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據工信部統計,2014年,我國粗鋼的產能已達到11.6億噸,而當年的實際產量只達到8.2億噸,消費量僅為7.4億噸,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0%,大大低于80%的國際水平,產能過剩嚴重。然而在產能過剩嚴重的情況下,當年鋼鐵工業新開工的項目卻達到了2 037個,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 479億元。在高耗能、產能過剩嚴重的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2014年的產量分別為24.8億噸和7.9億重量箱,均達到世界第一的水平,而水泥行業當年又新增產能7 000多萬噸。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眾多行業一方面存在生產力過剩的現象,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另一方面又在不斷擴大投資,增加產能。正是在此背景下,政府首次提出了以“三去一降一補”為目標的供給側改革,這一改革目標的提出為解決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指明了方向。
產能過剩一般是指實際的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需求和正常期望水平的狀態,是資源配置效率低的外在表現。過剩的產能是在宏觀需求沖擊、政府政策扭曲以及國有企業利益機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在這些因素中,銀行信貸作為連接政府調控政策和微觀企業的具體手段,在產能過剩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過剩的產能和高庫存背后往往存在銀行信貸的支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從金融危機爆發后的這幾年來看,中國人民銀行多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我國人民幣貸款額不斷增加。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的貸款由2009年的28.69萬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57.58萬億元,共增長了100.73%,平均每年增長20.15%。寬松的信貸環境下,我國銀行信貸水平大幅提高,企業整體借款額增加。在信貸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國制造業的投資額也在不斷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我國制造業固定資產總投資額為7.706萬億元,到2014年投資額達到16.703萬億元,投資規模總體提高了116.75%,年均增長23.35%。表1為2009—2014年我國銀行信貸、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具體數據。從數據來看,銀行信貸增長的速度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速度有較強的吻合度。此外,從信貸的流向來看,目前產能過剩的行業基本都是前期銀行信貸投放的重點。
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企業可以更加容易地以較低的成本從銀行取得借款,企業通過銀行借款籌集資金的意愿和能力增強,內部杠桿率不斷提高。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從2008年開始中國企業部門的杠桿率迅速上升,到2015年9月,中國企業部門的杠桿率達到166.3%,超過警戒線76.3個百分點。
一般而言,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企業提供了便利、低成本的資金籌集渠道,大量信貸資金涌入企業,企業內部的杠桿水平提高,這可能激發企業投資擴張的熱情,如果投資擴張與企業自身的能力以及發展戰略不匹配或者與社會發展不符就會形成過度投資現象。而在企業投資擴張行為的推動下,企業的產能不斷膨脹,如果市場不能及時消化這些產能,最終可能形成產能過剩。從已有的研究結論來看,企業的投資擴張受地方政府干預、銀行信貸、市場化改革以及管理層控制權等因素的影響,然而國內已有的研究并未對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行為的關系得出一致結論,企業投資擴張行為與產能過剩的關系也并不明朗。因此,在改革的背景下,弄清我國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之間的關系,以及投資擴張是否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分析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之間是否起中介作用顯得很有必要。已有的對產能過剩的研究,大都是從行業或地區等宏觀層面出發,然而無論是行業還是地區都是由微觀的企業組成,行業的產能過剩與每個企業的產能利用情況密切相關。
基于此,本文從微觀企業層面探討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的關系以及企業投資擴張是否在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間起中介作用,從而為政府治理產能過剩提供理論依據。
二、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一)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
關于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的關系,理論界存在不同的認識。
一方面,從代理成本理論來看,銀行信貸可能會推動企業的投資擴張。作為企業的投資者,股東和債權人之間存在利益沖突。一般而言,股東和債權人的風險偏好存在差異,股東偏好風險較大的項目,要求的回報率比較高,而債權人偏好風險相對比較小的項目,要求的回報率比較低,但現實情況是股東往往能夠控制企業的經營決策,因此在債權人不能對股東實施有效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股東很可能會投資一些風險相對比較大,甚至凈現值為負的項目,以利用債權人的資金博取可能的高收益,從而產生過度投資,也就是“資產替代”現象。Jensen and Meckling[ 1 ]從債權人與股東利益沖突的視角提出在財務杠桿比較高時,股東有強烈的動機從事成功機會很小但一旦成功收益巨大的項目,從而產生過度投資。Gavish and Kalay[ 2 ]分析了由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利益沖突引起的資產替代問題,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資產負債率的提高,企業的資產替代問題會更加嚴重。
另一方面,從債務的相機治理理論來看,銀行信貸可能有助于抑制企業投資擴張。現代企業兩權分離,股東和管理者之間存在利益沖突,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出于對自身地位、聲譽以及經濟利益的追求,管理者往往更加傾向于擴大企業的規模。債務的相機治理理論認為企業的負債能夠約束管理層的這種投資擴張傾向。首先,企業需要償還到期的債務本金和利息,如果到期無力償還或是資不抵債,企業將面臨破產清算,這樣管理者的職業安全、聲譽以及經濟利益都將受到威脅,因此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管理者進行投資決策時就會考慮債務因素,盡量保留足額的資金以償還到期債務,從而減少管理層可以支配的自由現金流,限制其投資擴張的行為。其次,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債權人會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干預和監督,在簽訂借款合同時,債權人往往會在合同中加入一些保護性條款,例如規定企業流動資金的保持量、限制企業凈經營性長期資產總投資的規模、貸款專款專用等,這些條款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Grossman and Hart[ 3 ]認為企業需要償還到期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從而降低了股東和管理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獨特的經濟、制度環境,導致債務的相機治理作用被弱化,銀行信貸更多地表現為對企業投資擴張行為的推動作用。何建明[ 4 ]認為政府對企業的扶植會推動銀行對部分大型企業的超額信貸供給,從而引起這些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辛清泉、林斌[ 5 ]指出政府對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同時實施的預算軟約束會導致債務治理機制失效,從而引起企業的投資擴張。李楓、楊興全[ 6 ]發現債務融資整體上對抑制企業過度投資并沒有顯著作用,在國有控股公司中,負債融資以及銀行借款反而會加重過度投資。王建新[ 7 ]認為由于我國金融體系不健全,許多國有上市公司存在預算軟約束現象,債務并未發揮有效的約束作用。張兆國等[ 8 ]研究發現有政治關系的企業銀行借款更加容易,導致過度投資行為。陳其安等[ 9 ]指出,我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有國家信用作后盾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植,商業銀行并未對公司實施有效監管,從而導致公司的過度投資隨著銀行債務融資的增加而增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政府干預、銀企關系以及企業政治關聯等因素的影響下,銀行信貸對企業的約束作用削弱,從而更多地表現為對企業投資擴張的資金支持功能。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設1。
假設1:銀行信貸會推動企業投資擴張行為的產生。
(二)投資擴張與產能過剩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國銀行信貸很有可能加劇了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那么這樣的投資擴張行為是否會最終引起企業的產能過剩呢?
產能過剩可以分為周期性產能過剩和非周期性產能過剩。周期性產能過剩是由市場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引起的,屬于正常現象,而由經濟周期以外的因素引起的產能過剩則屬于非周期性產能過剩。多數學者認為目前我國面臨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周期性產能過剩,也是轉軌經濟體制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長期以來經濟粗放高速發展等原因導致的非周期性產能過剩。我國本輪產能過剩是經濟周期因素與經濟體制原因等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0 ]。
關于投資擴張是否會引起產能過剩,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大部分學者認為投資擴張會導致產能過剩。林毅夫等[ 11 ]指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企業很容易對某個或者某幾個行業形成良好共識,從而集中涌入相關行業,形成“潮涌”現象,并最終導致行業的產能過剩。耿強等[ 12 ]指出,政府的政策性補貼歪曲了要素的市場價格,壓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從而引發了企業投資行為的扭曲,導致產能過剩問題產生。江飛濤等[ 13 ]在研究地區競爭與產能過剩的關系時,再次指出地方政府競爭使得企業的投資風險外部化,從而引起企業的過度產能投資,并最終引發行業產能過剩。王立國、鞠蕾[ 14 ]的研究結果表明,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會引發企業過度投資,進而造成產能過剩問題。韓國高[ 15 ]研究發現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導致了產能過剩。趙昌文等指出地方政府業績考核體系刺激下的企業投資也加劇了產能過剩。此外,積極的宏觀政策刺激下產生的消費熱情、政府的產業政策以及信息的不充分極易引起企業的投資熱,導致產能的增加。然而,這種通過政策刺激的需求熱并非是持續的,當短期的消費熱情回歸正常后,產能的持續性必然會引起生產能力剩余的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信息不充分、政策導向、短期需求熱等因素的影響下,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可能會導致企業產能過剩,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設2。
假設2:企業的投資擴張會加劇產能過剩。
(三)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
通過以上對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的關系以及投資擴張與產能過剩關系的理論分析可以看出,銀行信貸會推動企業的投資擴張并最終引起企業產能過剩,銀行信貸影響產能過剩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在經濟高速增長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寬松的貨幣政策使銀行信貸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從銀行取得的資金越來越多,而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沖突以及由政府干預、銀企關系以及企業的政治關聯等因素引起的預算軟約束問題使銀行信貸更多地表現為對企業投資的資金支持功能,從而加劇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而企業投資決策時信息的不充分、政府的政策導向以及宏觀調控政策引發的短期需求熱等因素,會導致企業對自身的戰略發展以及某個行業的發展作出錯誤預期,形成盲目的過度投資,并最終引發企業的產能過剩。
因此,在我國現階段特殊的經濟制度背景下,銀行信貸會因影響企業的投資行為而導致產能過剩。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設3。
假設3:銀行信貸能夠引起產能過剩,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導致產能過剩的過程中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考察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企業的銀行信貸、投資擴張與產能過剩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選取2008年之后的數據進行研究。選取2009—2014年深滬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同時刪除了被ST的公司以及數據缺失、無效的公司,最終得到692家制造業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3 436個樣本觀測值。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以及萬德數據庫,主要采用Excel2007以及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二)模型設計及變量定義
本文設計了3組7個模型,對銀行信貸是否通過影響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進而影響產能過剩進行檢驗。首先設計模型對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其次設計模型來檢驗企業投資擴張是否會引起產能過剩,最后根據Muller et al.以及溫忠麟等[ 16 ]判定中介作用的方法,設計模型對企業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
1.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
企業投資擴張的水平用企業新增投資支出衡量。當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支出正相關時,說明銀行信貸能夠推動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企業的投資水平主要受企業投資機會以及成長性的影響,一般用托賓Q值以及股票回報率來衡量企業的投資機會和成長性。但考慮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本文引進總資產回報率作為衡量企業投資機會和成長性的補充變量。同時,根據以前的文獻,企業的投資還會受到資產規模、上市年限、負債水平以及其他資金來源的影響。此外,引進行業和年度虛擬變量以控制行業和年度因素的固定影響。據此,建立多元線性模型(1)來檢驗企業銀行信貸與企業投資擴張的關系。
其中Inve表示企業投資擴張水平,用本期新增投資額/期初總資產表示,本期新增投資額為現金流量表中“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加上“取得子公司及其他營業單位支付的現金凈額”,減去“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收回的現金凈額”和“處置子公司及其他營業單位收到的現金凈額”,最后減去本期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額的值;Tobin、ROA、StockRetu代表企業的成長性和投資機會,分別用上一期的托賓Q值、上一期總資產報酬率以及上一期的股票回報率衡量;Age表示企業的上市年限,用企業上市年限取對數度量;Size表示企業的規模,用期初總資產取對數度量;Lev表示資產負債率,用期初的負債合計/期初總資產度量;BD表示企業的銀行信貸水平,用本期企業的長短期借款增加額合計數/期初總資產度量;Cap表示企業通過權益融資籌得的資金水平,用本期新增實收資本/期初總資產衡量;Pay表示企業商業信用水平,用企業本期增加的應付款項及預收賬款合計數/期初總資產衡量;Indu和Year分別表示行業和年份虛擬變量,Indu按中國證監會2012年的行業分類標準將所有制造業企業分為13個行業;?茁0表示常數項,?茁1—?茁11表示各變量的系數。
2.投資擴張與產能過剩
已有研究大都從行業層面研究產能過剩,從企業層面測度產能過剩的指標比較少,本文借鑒修宗峰等[ 17 ]的做法,用收入與固定資產的比作為衡量企業產能利用率的指標,該指標越低表示企業的產能利用效率越低,產能過剩程度越大。為了進一步檢驗投資擴張是否會推動企業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本文建立模型(2)。
ProduCap=?茁0 + ?茁1Tobin + ?茁2ROA + ?茁3Age + ?茁4Size+
?茁5Lev+?茁6Inve+?茁7Cap+?茁8Pay+?茁9Indu+?茁10Year+?著 (2)
模型(2)中ProduCap代表企業的產能過剩程度,用本期營業收入/期末固定資產總額衡量;其他變量的含義和模型(1)中相同。
3.企業投資擴張對銀行信貸和產能過剩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一種間接作用,當自變量X通過另一變量Z對因變量Y產生影響時,則稱Z為中介變量,Z在X與Y之間具有中介作用。在只有一個中介變量時,若X對Y的總效應為a,X對Y的直接效應為b,則a-b為中介效應,當b等于0時為完全中介,b不等于0時為部分中介。依據Muller et al.[ 18 ]以及溫忠麟等[ 16 ]判定中介作用的方法,要證明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需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銀行信貸對企業投資擴張的影響顯著,這在模型(1)中將進行檢驗;第二,企業投資擴張對產能過剩作用顯著,模型(2)將對此問題進行檢驗;第三,在投資擴張變量未引進時,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作用顯著;第四,當投資擴張變量引入時,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作用不再顯著或者相關性、顯著性降低。當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作用變得不顯著時,說明投資擴張為完全中介,即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效應全部是通過投資擴張引起的;如果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作用仍然顯著但是相關性、顯著性降低,說明投資擴張屬于部分中介,銀行信貸可能對產能過剩具有直接效應,或者還具有其他中介變量使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產生影響。依據假設3,為進一步檢驗上述第三、第四個條件是否成立,分別建立模型(3)和模型(4),以考察銀行信貸是否對產能過剩有顯著的影響以及當投資擴張變量引入時這種影響的變化情況。
四、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是2009—2014年深滬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數據。由表2可知銀行信貸水平(BD)的均值為正,說明2009—201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銀行信貸水平整體都在提高。企業權益融資水平和商業信用融資水平的均值分別為0.027和0.016,高于銀行借款融資水平,說明我國制造業企業更加傾向于采用權益融資方式和商業信用融資方式。企業投資擴張水平(Inve)的值為0.008,說明制造業上市公司投資額整體在不斷增加,制造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產能過剩的程度(ProduCap)均值為1.952,標準差為14.357,固定資產的產能利用率在制造業上市公司之間差異比較大。
(二)回歸檢驗及結果分析
本文從銀行信貸整體水平對模型進行檢驗。通過檢驗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來考察銀行信貸整體水平、投資擴張及產能過剩三者的關系。
表3列示了模型(1)和模型(2)的回歸結果。模型(1)用來檢驗企業銀行信貸是否會推動投資擴張,從回歸結果來看銀行借款(BD)的回歸系數為0.273,且在99%的水平下顯著,說明銀行信貸對企業的投資擴張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代理沖突使得股東傾向于投資高風險的項目,在缺乏有效的監督治理時,較高的銀行信貸水平帶來充足的自由現金流無疑會推動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假設1得到驗證。股票回報率(StockRetu)與投資擴張水平顯著負相關,而總資產回報率(ROA)與投資擴張水平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說明我國制造業企業的投資行為與企業的投資機會以及成長性的相關性差,企業投資行為可能因為信息不充分、政策導向等因素的干預被扭曲。而資產負債率(Lev)與權益融資水平(Cap)和企業投資擴張水平都在99%的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說明我國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總體上對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有抑制作用,但債務融資中的銀行信貸卻對企業投資擴張產生了推動作用。債務融資整體上對企業的相機治理作用比較明顯,但是由于我國政府干預、銀企關系以及企業政治關聯等因素的影響,銀行信貸對企業的治理約束作用被削弱,從而更多地表現為對企業投資擴張的資金支持功能。
模型(2)可以檢驗投資擴張是否會加劇產能過剩,回歸結果顯示企業投資擴張水平(Inve)的系數為-0.450,并且在99%的水平下顯著,說明隨著投資的增加,固定資產利用率在顯著下降,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加劇了產能過剩,本文的假設2通過檢驗。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刺激下產生的短期消費熱情,與企業過度投資形成的持續性高產能之間的不對稱最終會導致生產能力的過剩。
表4列示了模型(3)和模型(4)的回歸結果。模型(3)和模型(4)用來檢驗投資擴張的中介作用。從模型(3)的回歸結果來看,在未引進企業投資擴張水平(Inve)變量時,銀行信貸水平(BD)的回歸系數為-0.320,且在99%水平下顯著,說明銀行信貸對加劇企業的產能過剩作用顯著。結合模型(4)的回歸結果,在引進企業投資擴張水平(Inve)變量之后,銀行信貸水平(BD)的回歸系數下降為-0.261,銀行信貸對企業產能過剩的影響程度因投資擴張變量的引入而下降,說明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的關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假設3得到驗證。銀行借款的增加會引起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并通過投資擴張加劇企業的產能過剩。但銀行信貸對產能過剩的影響只是部分通過企業的投資擴張產生,銀行信貸可能還會通過其他路徑加劇產能過剩。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銀行信貸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的信貸資金增多,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由政府干預、銀企關系和企業的政治關聯等因素引起的預算軟約束問題加劇了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而投資決策時信息的不充分、政府的政策導向以及宏觀調控政策引發的短期需求熱等因素,會導致企業形成盲目的過度投資,并最終引發企業的產能過剩。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探討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以及投資擴張在銀行信貸與產能過剩之間的中介作用,主要有以下發現:
銀行信貸在整體上會通過推動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加劇產能過剩。金融危機之后,政府實行的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激發了企業的投資熱情,而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大量信貸資金流入企業,并用于支持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但企業的大部分投資擴張行為并不是出于對投資機會和企業成長性的理性考慮作出的,在信息不對稱、政府的政策導向、積極的宏觀政策引起的短期需求熱等因素的干預下,企業的投資擴張行為被扭曲,形成企業盲目過度的投資,并最終導致產能過剩。
銀行應該在供給端對信貸實行總額控制,以防止信貸的進一步擴張加劇企業過度投資導致的產能過剩,同時對銀行信貸進行結構性調整,將貸款傾向于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電子等高科技新興產業,壓縮對鋼鐵、煤炭、礦山等產能過剩產業的信貸規模以降低這些行業的杠桿水平,優化貸款結構,盤活沉淀在低效領域的資源,促使低效過剩企業退出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此外,政府部門應該及時有效地提供相關產業信息,以方便企業能夠正確地分析行業發展前景以及自身面臨的投資機會,并制定合理的投資決策,同時促進銀行部門制定相應的產業信貸政策。
【參考文獻】
[1] JENSEN M,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2):305-360.
[2] GAVISH B, KALAY A. On the asset substitution problem[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3,18(1):21-30.
[3] SANFORD J GROSSMAN, OLIVER D HART.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4):691-719.
[4] 何建明.超額信貸供給、部分企業過度借貸和過度投資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6(6):78-83.
[5] 辛清泉,林斌.債務杠桿與企業投資:雙重預算軟約束視角[J].財經研究,2006(7):73-83.
[6] 李楓,楊興全.債務融資、債務結構與公司過度投資行為: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6-51.
[7] 王建新.基于債務約束的自由現金流過度投資問題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2):73-80.
[8] 張兆國,曾牧,劉永麗.政治關系、債務融資與企業投資行為: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11(5):106-121.
[9] 陳其安,李紅強,徐禮.股權激勵、銀行債務約束、控制權私利與我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經營者過度投資行為[J].系統管理學報,2013(5):675-684.
[1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研究》課題組,等.當前我國產能過剩的特征、風險及對策研究:基于實地調研及微觀數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4):1-10.
[11]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10):4-19.
[12] 耿強,江飛濤,傅坦.政策性補貼、產能過剩與中國的經濟波動:引入產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實證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1(5):27-36.
[13] 江飛濤,耿強,呂大國,等.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2(6):44-56.
[14] 王立國,鞠蕾.地方政府干預、企業過度投資與產能過剩:26個行業樣本[J].改革,2012(12):52-62.
[15] 韓國高.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問題研究:形成、影響及監測預警[M].科學出版社,2014.
[16]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268-274.
[17] 修宗峰,黃健柏.市場化改革、過度投資與企業產能過剩:基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管理,2013(7):1-12.
[18] MULLER D, JUDD CM, YZERBYT V Y. 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and mediation is modera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9(6):852-863.
[19] 張杰,楊連星.資本錯配、關聯效應與實體經濟發展取向[J].改革,2015(10):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