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生活實例】
老人與鄰居打賭賽跑 跑贏后卻被送進醫院
日前,有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65歲的王大爺吃了中飯下樓到小區散步,遇到40多歲的鄰居張某。兩人攀談起來,說著說著,言語間有了些爭執。張某嘲笑王大爺年紀大了,王大爺本來就有些爭強好勝,又喝了點酒,便拍著胸口要和他賽跑一爭高下。
最終,氣喘吁吁的王大爺拼盡全力贏得了比賽,不過在傍晚時分卻感到肚子痛,之后疼痛加劇,家人不得不將王大爺送進了醫院。經過及時治療,王大爺才漸漸好轉。
不服老是一種心理防衛
俗話說“老還小”,指的就是老年人年紀大了,脾氣性格反而越來越像小孩子般任性。有些上了年紀的人,會變得像小孩子一樣沖動好勝,這可能就是不服老的心態。
“老年人不服老,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他們感到了老之將至,有被威脅的感覺,所以刻意地進行抗拒。”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鐘汝表示:“這時候,老年人的表現往往是十分注意別人的評價,怕自己因為年紀大了,被他人看輕。”
“對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不服老,又要服老。”張鐘汝建議,“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規律,擺正心態,承認自己確實老了;另一方面,要盡量通過各種方法進行自我訓練和鍛煉,延緩衰老的過程。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因為強度過大、超過身體負荷的訓練,只會影響身體健康。”
怎樣擁有不服老精神
與年輕人打成一片。不服老,首先要把自己當成“年輕人”。了解年輕人的流行語,適當用年輕人的語言與他們溝通,這樣不但能使溝通更順暢,也能讓老年人不自覺地“被減齡”,讓心態更年輕。
沒事找事做。“整天沒事做”的狀態久了,難免會產生“自己沒用了”、“老了”這樣的感慨。因此,“退而不休”也是不服老的重要表現。參加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充實感、滿足感和榮譽感會讓老年人覺得自己仍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員。
嘗試新事物。老年人也應試著放棄每天一杯茶、一張報紙過一天的生活。注冊個微博,開通個微信,那里有很多新觀點、新態度,最重要的是,在這些領域,年齡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身體服老要注意生活細節
不服老不意味著逞強,特別是在身體上,有些事項還是要注意的:
老年人外出旅游,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身體健康條件,不能逞能,不能過度勞累。
老年人在鍛煉的強度上要有底線,應該是以不產生疼痛為宜,不要讓自己的身體發生損傷。當老年人感到自己做某些運動很吃力時,可考慮采用其他自己不覺得吃力的運動方式。
生活中,老年人注意不要輕易登高取物或抬舉重物,雖然這些事可能是老年人在年輕時能輕易做到的,但年老后就不要輕易嘗試了。
另外,外出時要備好常用藥;不要忽視身體的一些細微變化,定期做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