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 柳玉壽 何源 王一霖
摘 要:網絡經濟的發展新態勢成為整個社會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抓手,互聯網+物流,既是發展新經濟,又能提升傳統經濟。以綿陽市物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貼近地方實際,通過對綿陽市物流業現狀分析,發現問題,分析本質,找出解決辦法,促進物流業優化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物流;互聯網思維;綿陽市;對策
一、“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思維、技術和產品與各個行業有機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能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傳統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具有互聯網特點的新經濟、新形態。這種形態將傳統經濟的封閉性向互聯網的共享、連接轉變。從定義出發,“互聯網+”的內涵有三點:一是組織方式的變革;二是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三是思維理念的創新。
二、“互聯網+”對物流的影響
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主導產業,同樣受到來自互聯網的沖擊。從“互聯網+”的內涵可以看出,其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企業組織結構的互聯網化。互聯網組織形式的核心理念是互聯互通,“互聯網+”將會用互聯互通的方式來重構物流企業的組織形式。
二是企業平臺的互聯網化。傳統物流業中,公司從自身實際出發,搭建了封閉的資源平臺。而封閉的平臺在規模和共享上違背了“互聯網+”的本質。因此,通過互聯互通建立共享和規模經濟的物流平臺將是未來發展之道。
三是企業誠信機制的互聯網化。傳統企業誠信基于第三方權威機構來做信息的采集和評估。但如果第三方權威機構造假,將會讓客戶失去對企業信賴。而在網絡經濟中,客戶自采自用,采集與應用分離,以此建立新的誠信體系,營造一個物流大數據來滿足個性化使用。
三、綿陽市“互聯網+物流”發展現狀及問題
1.社會物流需求總額快速提升,但增幅低于經濟增長;物流需求彈性逐年增高,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物流的發展。
國內外物流發展的經驗表明,物流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這個經驗同樣適用于一個城市。
2011年以來,綿陽市GDP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長,從而構成了強大的社會物流需求。雖然由于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放緩,但從國家制定7%的經濟增長率來講,綿陽市未來社會物流需求仍將持續增加①(見圖1)。
但同時,通過對綿陽市“鐵路、公路、機場、水運和郵電業務”的貨運周轉量分析②,發現除了民航貨運周轉量穩步增長外,其他方式的貨運周轉量增長率都呈下降趨勢,以公路和鐵路為主的方式甚至出現負增長,嚴重與綿陽市經濟增長和社會物流需求不匹配。
綿陽市經濟持續增長,相應地會帶來物流需求的增加。但從綿陽的地理條件出發,以公路、鐵路為主的物流方式總運量卻呈現下降甚至負增長的趨勢,說明綿陽本地的物流基礎設施嚴重阻礙了其經濟發展。交通不通暢,物流園區中心沒有發揮作用,樞紐功能沒能體現,這些都是嚴重影響綿陽經濟增長和物流發展的制約因素。
2.物流成本增長放緩,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逐漸下降,但總體成本依然偏高
從與GDP的相關性來看,全社會物流成本與GDP呈高度正相關性,相關系數幾乎等于1。我們通過物流費用占GDP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物流水平。2014年,我們國家的平均比重為18%,綿陽市的這個指標大概為13%,雖然近些年這個比率在逐漸下降,但和發達國家只有8.5%的比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影響物流成本的因素主要在于信息不對稱、業務流程復雜、資源不集聚,基礎物流設施沒有最優化運行等而產生的大量社會資源耗費。
3.物流園區規劃不科學,活力不夠
綿陽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到,構建以“四園區三中心(新皂、石塘、龍門、石馬一東林物流園區和江油、安縣、三臺物流中心)和若干個物流配送站(貨運站)”為主體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③。通過筆者調研,截至目前,龍門農副產品物流及加工產業園基本成型,運行良好;毅德商貿城一期工程完工,但由于受到經濟影響,商戶物流需求不大,物流業務運行遲緩;新皂物流園區物流需求疲乏,物流服務提供商業務冷清,園區蕭條;石馬物流園區尚處規劃階段。綜上所述,綿陽市規劃的物流園區存在建設行動遲緩,投入不足,活力缺乏,資源整合不夠,沒有形成產業集聚和輻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整個綿陽市的物流容量估計不足,規劃欠科學,導致建設投資謹慎。
4.物流企業組織方式陳舊,規模小,實力弱
2013年,綿陽市擁有物流法人企業數為320家,從業人員16180人;個體經營50680家④,從業人員101942人。法人企業平均從業人員51人,個體經營平均從業人員2人。2011年至2014年,全市物流從業人員數量持續增長,但增長率有所回落(見圖8)。同時,經過筆者調研,發現絕大多數物流企業的組織架構仍以傳統的直線制、職能制為主,完全沒有融入任何互聯網元素和基因。
從這些數據表明,綿陽市物流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組織方式陳舊,實力偏弱。這就限制了綿陽市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的步伐,沒有龍頭物流企業引領,帶動整個地方物流業發展。
5.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缺乏,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
物流信息應用落后,尤其缺乏發展物流必須的先進網絡信息設施,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處于原始階段。全市沒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企業絕大多數沒有建立信息平臺或信息平臺未實現共建共享,互聯互通,處于閉環運作,各自為政狀態,社會物流信息流通不暢,多數物流企業還停留在傳統運作方式上,這樣必將帶來整個物流運行成本的過高。
四、實施對策
1.提升物流信息互聯網化,創新利潤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的價值需求變得更加個性化,對信息的利用從管理和資源的透明化向滿足客戶定制化和個性化轉變。物流信息系統不僅要主動采集更為全面的數據,還要根據環境變化,提供較為精準的智能選擇。同時,利用共享連通的大數據優勢,整合資源,挖掘價值,實現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從而創造出新的利潤模式。
2.打造共享經濟,實現物流產業資源高效運用
共享經濟以集約化,規模化和定制化為特色,利用平臺信息,實現物流行業的智能選擇、運營監控、倉儲調配。高效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服務提供商、內容服務商和客戶提供多元化的服務,真正意義上實現第四方物流的理念,實現整個物流生態圈的健康發展。
3.促進物流業務整合,打造新的物流生態圈
“互聯網+”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將傳統的物流服務從B2C向C2B轉化,從而利用個性化的客戶定制倒逼物流行業的組織架構、運輸配送、采購倉儲、運營規劃等業務的轉變和整合。同時,整個生態圈將碎片化和非計劃性的物流需求進行智能匹配、優化、組合,最終滿足多元化的客戶需求。通過這個過程,將產生大量的服務空間,形成新的物流生態圈。
4.加強多行業融合,實現物流生態圈資源整合
在國家對運輸業和倉儲業經濟性規制放松的形勢下,物流業政策性門檻降低,生產要素實現最大化流動和自由重組,從而形成跨行業并購或聯盟。作為現代服務業,物流業勢必會與生產制造業、商貿流通業和農業等關聯產業有效對接,有機融合,實現大聯動發展。因此,開展與多行業的“多業聯動”,將物流業的合作層次從基本的物流職能上升到高附加值業務,將會實現更大的資源利用和整合。
5.實施物流業務精準營銷
依托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物流訂單預測、路徑優化、智能匹配,從而指導物流服務提供商進行經營優化。同時,利用物流共享平臺,如APP、微信公眾號、微博號等進行精準宣傳和推廣,實現客戶的聚集和引導,提高營銷效率,以至轉化成訂單,實現增值收入。
6.提高服務水平,注重客戶體驗
C2B的定制模式是工業4.0的核心思想。物流業O2O可以很好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協同與共享。在此基礎上,物流業不僅要加強線下服務的優化,還要注重新媒體、移動互聯端等線上渠道的客戶體驗,并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實現客戶場景參與、業務體驗。同時,物流服務提供商應積極主動接觸客戶,通過物流大數據的實時化、智能化,優化服務流程,為客戶提供更為細微的貼心服務體驗。
7.加快物流企業組織方式重構,積極嘗試探索基于互聯網+的組織模式創新
互聯網消除信息不對稱的特性,要求物流企業在組織層面消減管理層級,縮短決策半徑,把逐級匯報的傳統職能制組織結構改為更為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按照項目或業務等把團隊分解成無數小團隊,實行“阿米巴”式的管理和考核。這樣才能從改變傳統組織弊端,更高效和全方位地響應用戶的需求。
五、結束語
在新經濟,新常態的環境下,物流業發展既有新機遇,也面臨新挑戰。綿陽市物流業應應從客戶需求入手,依托新技術,新思維,加強行業整合和產業生態建設,探索新的戰略突破口,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建立共享平臺,培育競爭機制,優化業務,加快轉型升級,使物流業提質增效。
注釋:
①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③綿陽市十二五規劃.
④四川省統計年鑒(2014、2013、2012).
參考文獻:
[1]劉學林.城市物流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湖北省襄陽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4(11):24-25.
[2]郝迪慧.互聯網——創新物流行業經營模式[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9):15-16.
[3]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32-38.
[4]鄭晶瑩.“互聯網+物流”應對策略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6):211-212.
作者簡介:何亮,講師,碩士,現就職于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研究方向:網絡經濟與電子商務;柳玉壽,講師,碩士,現就職于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網絡營銷;何源,碩士,現就讀于西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物流供應鏈;王一霖,本科,現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研究方向: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