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 孫小博
[摘要]在全球化的形勢下,中西跨文化傳播得到了長足發展。近年來,外國電視劇大量涌入我國,給國產電視劇產業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為其走出國門帶來機遇。隨著國產作品的出口,我國電視劇人在來自世界各地的意見與建議中堅定前行。2015年,國產電視劇《瑯琊榜》在國內播出后,頻頻引起媒體關注,在海外也獲得了不俗成績。各國觀眾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提出了中肯評價。這個現象讓人欣慰的同時也引起筆者思考。本文將以電視劇《瑯琊榜》為例,淺析國產電視劇在中西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優勢及障礙,相信若眾志成城,中國國產電視劇定將更加受到全球人民的追捧與喜愛。
[關鍵詞]中西跨文化傳播;國產電視劇;《瑯琊榜》;觀眾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177-02
一、研究背景
(一)跨文化傳播的概念
跨文化傳播,是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以及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建立跨文化傳播學,自此,作為傳播學分支的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步入正軌。(選自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
(二)我國研究中西跨文化傳播背景
跨文化傳播學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我國,最初只受到了外語學界的關注。直至199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召開首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討會,在會議上成立的學術組織——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開始,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有了交流平臺,并開始穩步發展。
跨文化傳播學在我國屬于新興學科,而關于國產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方面,研究角度大部分集中于從美劇、日劇、韓劇對我國的文化傳播方面吸取適用于我國電視劇“走出去”的經驗,還有一部分總結了國產電視劇海外熱播的經驗和對策。
二、研究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引進來,走出去”政策的廣泛傳播,我國在跨文化傳播方面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國產電視劇受到海內外的熱評。前有《還珠格格》、《大宅門》等掀起海外收視狂潮,后有《宮》、《蝸居》等再受好評。2015年,國產電視劇《瑯琊榜》以其精良的制作、跌宕的劇情、恢宏的格局引發海內外熱議。據統計,《瑯琊榜》韓國網站點擊率排名第七;在北美最大的亞洲電視劇網站Viki.com上,《瑯琊榜》熱度多日持續;在非洲電影節上,《瑯琊榜》也作為重點劇目得到推薦。《瑯琊榜》等國產電視劇雖然熱銷海外,但從網絡統計數據以及海內外網友的評論反饋上來看,國產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依舊存在不足之處。
三、國產電視劇跨文化傳播優勢分析
當今,美、韓、日、等國電視劇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大量份額,以其發展迅速的劇情,浪漫橋段的設計,及對于細節情緒的把控,在觀眾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國產電視劇也有著自身的優勢:
一方面,比起韓劇、美劇等周播形式的電視劇,國產電視劇日更的慣例十分吸引人。相較于每周一兩集的播放量,每天兩集或三集連播會帶給觀眾更好的觀劇體驗。試想,一部36集的電視劇若是每周只播放兩集,那么劇情的連貫性,觀眾的熱情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中國觀眾相比之下則“幸福”很多。《瑯琊榜》于2015年首播,每晚兩集,中國觀眾可以準時在電視機前享受視聽盛宴,或者在電腦前流暢觀劇。
另一方面,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種類繁多。通過國產電視劇,海外觀眾得以窺見中國文化一隅,這也是國產古裝劇更受海外觀眾歡迎的原因之一。《瑯琊榜》水墨畫一般的布景和服裝造型使觀眾印象深刻。不僅如此,本劇的家國情懷,忠貞之道,俠義之心,赤子之魂也使這部劇不止于琳瑯滿目的衣香鬢影,更向世界展現了華夏子孫的心之所向,無上追求。
四、國產電視劇在跨文化傳播中受阻原因闡述
(一)制作水平、劇本質量上的差異
一方面,國產電視劇在制作水平上存在不足。對于一部電視劇而言,服化道是一部電視劇的門面,而一些國產電視劇還存在著服裝不符合時代背景,妝容不夠考究,道具不夠逼真等現象,這樣的劇作連國內觀眾都無法征服,更不用提走出國門了。另一個直接影響觀劇體驗的方面是特效,國產電視劇一路發展,特效雖然有所發展,但依舊不夠細膩,讓人出戲,被國內觀眾吐槽為“五毛錢特效”。
另一方面,劇本質量是影響國產電視劇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發展的另一個障礙。目前,國產電視劇產量已高居世界之首,劇本質量卻并非名列前茅。國產電視劇前期投入主要在演員和服化道上,對于劇本創作的重視不夠,很多電視劇情節俗套。創作中,編劇權力被分割,沒有充足的話語權,也影響了電視劇創作。
(二)文化差異導致的受眾接受度問題
中西方文化差異顯著,使國產電視劇在西方接受度不高。比如《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國家大獲成功,因為非洲受眾有著與中國觀眾相近的家庭觀,因此更容易產生共鳴。再比如在中國掀起收視狂潮的《步步驚心》等,西方接受度也不高,由于中國古代繼承制度與西方不同,使西方觀眾難以理解。
這樣的文化差異導致與中國文化差異顯著的國家的受眾不能準確領會劇情所傳達的信息;另外,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會造成受眾對于劇中人物的思想行為的迷惑,降低國產電視劇接受度。
(三)信息差形成的理解差異及文化折扣
信息差指接受信息與發出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國產電視劇進入國際市場,必然要翻譯成目的國語言,因此,某些信息差也會導致“詞不達意”的狀況。比如《甄嬛傳》在引入美國時,那些諸如“華妃”、“葉答應”這類的頭銜在英文中并不能找到準確的對應詞,因此被網友調侃為“flower fly”,“leaf agree”等。
眾所周知,國產電視劇中,最受海外觀眾歡迎的當屬古裝劇。但當出現文言文、古詩詞或典故時,文化折扣便不可避免。《瑯琊榜》第一集中,描寫瑯琊榜首梅長蘇的一首詩“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并不能原汁原味地翻譯成英文,雖然不會影響觀看,但是缺失了美感,古裝電視劇中的此類現象不勝枚舉。
五、國產電視劇跨文化傳播啟示
2009年起,國產電視劇進入類型劇井噴階段,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國產電視劇跨文化傳播的發展。《瑯琊榜》的成功告訴我們,國產電視劇的想要受到海內外觀眾的一致認可,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方面需要精良的制作。教科書一般的構圖,恬淡悠遠的布景,高度還原的戰爭場面,水墨畫般的服化道是吸引觀眾的門面;需要兼具精彩與深度的創作。劇中人物鮮明的個性以及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讓觀眾與他們同喜同悲;家國情懷,是非曲直,忠貞之心,俠義之道也使《瑯琊榜》不再是一部單純的復仇之旅,而是匡扶正義,心懷天下的傳奇之作。另一方面,創作需要創新,而不是老一套;給予編劇更大的權利,使其能夠更好地打磨作品,帶給海內外觀眾真正精彩的劇集;培養更多翻譯人才,讓世界各地的觀眾能夠更好地享受來自中國的視聽盛宴。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本著文化平等的原則,眾志成城,堅定地將國產電視劇推向世界舞臺,讓中國五千的燦爛文化以及新中國生機勃勃的文化產業綻放于世界文化之林。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