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敏
摘要:國外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資源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民教育和教育管理兩個研究領域,并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成為國內學者進行相關問題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重要參照。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外沒有“互聯網+”這樣的提法),國外高校秉承開放的現代觀念與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在整合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并將其作為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這為我們今后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125-02
通過對國外相關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術界對本論題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闡述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以及教育管理等的相關問題,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資源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以及互聯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
一、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的研究
國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實現目標管理大多都是在道德教育的目標指導下完成的,并將其作為目標管理的衡量標準和評估依據。
隨著上世紀末品格教育的興盛,在國外的許多高校,特別是美國學校,逐漸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主流。美國道德教育協會前主席托馬斯·里克納在《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中提到,歷史上的每個國家都十分關注青少年的品質養成和德行培育,其目標在于將學生培養成為聰慧、高尚的人,讓他們了解做人的基本品質,喚醒青少年的愛心和責任感。可見,品格教育的目標即是努力將青少年塑造成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阿米塔伊·埃蒂斯尼在《品格教育的社群主義視角》中探索了品格教育目標的核心內容,包括:確認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內在的移情能力,促進學生與他人的依戀關系;傳授來自于合法性權威的紀律準則,使其成為學生自己的內在信仰體系三個方面。
新加坡高校以造就一批具有國家意識和民族價值觀的“新加坡人”作為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標。新加坡有關部門發行的《共同價值觀》一書將個人與家庭的精神信仰和社會與國家的價值觀目標統一起來,構建了本國民眾普遍接受的五大共同價值觀體系: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日本的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道德教育目標,具體表現為:培養人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促使社會和國家朝著民主化方向發展;努力打造和諧共生、安定和平的國際社會環境;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對生命懷有敬畏之情。
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管理的研究
國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相關的課程、活動以及其他文本表現形式等為載體傳播符合國家和社會要求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其資源管理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亞瑟·J.施瓦茲在《在高度自治時代傳播道德智慧》中認為,將賴以生存的箴言和榮譽準則傳遞給年輕一代,可以優化他們的行為,提升他們的人生目標。她將箴言定義為根本原則或行為準則的簡明公式,構成了文明社會的“記憶銀行”,這些警示名言對超越了某種特殊文化和社會的習俗傳統的根本原則進行了濃縮處理,以其簡潔性、令人難以忘懷的本質、有效性以及持久性而具有吸引力,并蘊含了明顯的道德目標。
阿米塔伊·埃蒂斯尼將目光投向家庭、學校、志愿組織及宗教場所等社會機構,試圖將它們作為參照點,從中尋找我們必須傳遞給年輕人的價值觀。她認為學校應該教授整個社群所共享的價值觀,被視為原生態的社區;家長們需要全面、深入地參與學校政策、課程、紀律、社區服務等內容的制定與實施,尤其是在價值觀問題方面;培育公民責任意識與技能的有效方式是適當開展社區服務,讓學生在“做中學”而非單純地學習;公司與小型企業應與學校合作,為青年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加強學生負責任的態度與習慣,幫助學生塑造品格。可見,國外的家庭、學校、社區以及公司、企業等社會組織機構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三、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國外學者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以教育管理理論為基礎的,它指導著學校教育與行政工作者的管理行為。英國的托尼·布什教授在《Theorie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一書中系統闡述了六大管理模式,基于其在目標、結構、環境和領導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將其劃分為正規模式、學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觀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六種。
正規模式將高校當作一個系統來對待,強調它是具有等級性的系統,要合理體現組織中管理者的權力和威望,并設法通過理智明確的方法來達到與教育目標相符合的目的。
學院模式強調決策應該以民主原則為基礎,遵循其規范性,教師可以憑借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擁有專業權威,并將這種權限擴大到更大的范圍,形成組織的共同價值觀。
政治模式把注意力放在組織的群體活動上,由于個人在組織中所追求的利益具有多樣性,難免會導致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可以通過協商和談判實現個人、群體與組織的統一。
主觀模式強調組織中個體成員的信仰和認識,并對組織的現狀賦予不同的含義,認為當中固有的結構體系是每個個體相互影響的產物,因而更加注重個體目標的實現。基于組織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它并沒有設立明晰的目標,其結構也不是固定的,日常工作難免會呈現出復雜的、不穩定的情形,而模糊模式的運作主要是針對這一點,這樣可以加深個體對組織的了解。
文化模式則注重組織的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以及信仰和價值觀體系是組織文化的核心,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促進組織共享認識觀念的形成。
上述六大理論模式的變遷綜合反映了國外學者在批判與發展的基礎上對相關理論進行的深入探究,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四、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的研究
國外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有其獨具特色的方法和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實施效果。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在《道德教育的哲學》中著重介紹了“公正團體”行為培養法。所謂“公正團體”行為培養法就是在遵循公正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公正的機制并創設公正的團體,在團體活動中培養學生公正觀念和行為的方法。學校可以積極利用集體教育的力量,充分發揮民主管理的作用,實現教育與管理的有效結合,使學生的道德水平處于更高的發展階段。他還指出,民主管理有利于創造公正的團體氛圍,特別是實施直接的民主管理有助于在團體中形成平等、公正、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校道德教育有效開展的要義就是運用這種團體教育與管理互為補充的方法,讓每個學生接受道德感化。
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一書中探討了價值澄清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學理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這與管理學領域的人本管理思想不謀而合。它的著力點主要是從學生主體出發關注他們的實際情況,要求他們作出明智的選擇,在評判自身的過程中幫助和體諒別人,與他人以誠相待,培養個人的能力。這種方法的運用側重于將人本主義管理思想貫穿到道德教育中,在改變先前以硬性灌輸或道德說教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和形式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學生關于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的主體性認識,他們的價值觀養成將通過對多元價值觀的評價和澄清,幫助青少年形成科學的價值認同。
綜上所述,公正團體法和價值澄清法是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的兩種重要形式,并在青年價值觀教育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五、關于互聯網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
現代互聯網的發展處于深度融合、加速創新、引領轉型的新階段,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互聯網+”這個概念是在我國首次提出來的,國外并沒有這樣的提法,而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大多是以互聯網為時代背景的。國外學者關于互聯網用于意識形態傳播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主要理論成果歸納如下:
美國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中以確立一個有系統的信息社會理論為目標,考察當代世界信息技術的基本性影響;立足于開放、融合、共享的網絡社會,敘述了新信息時代的經濟與社會動力。他認為,網絡社會具有產生信息主義精神、構成新的社會時空、促成信息城市出現、形成新的社會認同的特殊功能。他將具有普遍性社會范式的信息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文化模式來研究,針對新興網絡形態的社會模式認同感的淡漠,卡斯特提出了建立國家和社會認同感的策略,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注重發揮國家和社會的作用,對阻礙社會運動和損害國家共同體利益的行為進行駕馭和控制,使人們重新認識并加強自身的責任感和義務感,進一步提出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民族主義的傳播工具等相關理論。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考察了互聯網時代電子媒介與傳統交往方式的差異,并認為這種差異深刻地影響了人們感知自我和現實的方式。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國外高校在網絡社會及數字化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在探究利用網絡載體進行公民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利用互聯網提高高校學生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實效性的技術操作方面,Barbara Jacoby and Associates在《Civic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中提到在高校可以利用網絡發揮公民教育效果。Black,Laura W.在《Blog,Chat,Text,or Tweet?Using Online Tools to Advance Adult Civic Engagement》中探討了從web1.0到web2.0時代,如何利用出現的眾多在線交流工具提高學生的公民教育效果。May,Vaughn在《Politics,Internet Assignments,and Civic Knowledge》中提到美國政府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提高高校學生對公民教育的認知,其中通過訪問公民教育的專題網頁來獲取相應知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Banaji,Shakuntala在《Framing Young Citizens:Explicit Invitation and Implicit Exclusion on Youth Civic Websites》中討論的就是公民學習網站的目的、青年公民使用網站學習的動機、過程分析和學習效果等。
在國外,有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交叉研究仍屬于公民教育及其管理的探索領域,并將其作為切入點來進行深入的探討。加之網絡時代下信息技術的逐步成熟,使互聯網日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的工具和實施管理的有效手段與重要途徑,國外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將會逐漸豐富并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美)威廉·戴蒙.品格教育新紀元[M].劉晨,康秀云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英)托尼·布什.當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強海燕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美)曼紐爾·卡斯特. 網絡社會的崛起[M].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