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摘要:漢語對于新疆地區的學生來說屬于第二語言,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漢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識字,學生只有過了識字關才能夠為后續的閱讀、寫作能力提高打下夯實的基礎。當前新疆雙語教育不斷的推進,但是由于新疆地域條件、教學條件、生活條件、語言環境等因素,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中段學生在識字方面和漢族學生有著很大的差距,識字更為困難。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討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的教學對策,提出了有效優化學生漢語識字效率的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漢語識字;教學;課堂
當前新疆地區正在持續的推進雙語教學,并逐步的形成了各種類型的雙語教學模式。漢語對于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屬于第二語言,在文字的表述上能夠對文字進行表意,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則屬于拼音文字,二者的差距是較大的,所以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并不容易。漢語教學不管是聽、說,還是寫和讀都和識字離不開,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漢族識字教學中仍舊問題重重。識字教學作為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的基礎,是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同時也在整個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識字興趣、提升他們的識字能力,成為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難題。在新疆南疆等維吾爾族聚居地區的農村小學,識字教學更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小學中段學生漢語識字教學現狀分析
(一)識字教學法分析。
漢語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就需要對學生的識字、課文講授等做到充分的考慮,另外還需要對使用何種教學法進行考量。對于小學中段學生來說識字教學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同時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任務,在識字教學方面,當前新疆地區采用的識字教學法都是最基本和最為常見的。分為集中、隨文、部件、注音識字集中。但實際上這集中識字教學效果卻是各有長處的,其中集中識字教學法對于學生來說識字量是最大的,能夠使得學生解決快速閱讀的問題,隨文識字則能夠將語境更為生動的展示出來,故鞏固性相對是比較好的。而當前的小學中段漢語識字教學多采用的是集中識字,這種教學方法雖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生字,但同時也非常容易使得學生感覺到枯燥和單調,故學生的識字的速度快但遺忘的速度也較快。
(二)學生錯別字出現的概率較大。
漢字屬于字形變化比較大的一種語言,對于小學中段的學生來說難度就較大了,而中段的小學生在識字教學中出現錯別字的概率是較大的。尤其是筆畫缺少、結構排列錯誤的現象經常性的出現,而實際上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漢字筆畫就會更為復雜,如果中段識字教學中沒有及時的對所出現的錯別字進行修正,則會導致高年級的學生作業中經常出現錯別字的現象。
(三)漢語識字教學脫離了實際語言環境。
語言屬于文字根本,所以漢語識字教學也應該置于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漢字在漢語語境中如何進行運用。但是從當前來看中段識字教學中復雜的字較多,雖然這些復雜的字并不是課程標準中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但是卻屬于常用的漢字。
二、導致小學中段學生漢語識字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學方法落后。
在小學中段漢語識字教學中抄寫是最為常見的,教師讓學生反復的抄寫雖然是為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漢字,但實際上經常性的抄寫就會讓學生對識字產生厭煩的心理,最后產生消極的識字反應。另外一種常見的漢語識字教學方法是死記硬背,這種機械性、講解和示范的教學方法反而會使得學生對漢語識字失去興趣,最后導致漢語識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的現象。
(二)教師對識字數量的盲目性追求而忽略了識字的質量。
雖然當前小學中段漢語課程量較大,教師們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去趕教學速度,教學效果很少被考慮,教師每日都在講新課而很少帶領學生去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學習,這就導致了學生漢語識字質量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最終對學生漢語識字整體學習質量和效果產生影響。
三、提高小學中段學生漢字識字教學效果的措施
(一)豐富識字教學方法。
教師的識字教學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教師應該改善和創新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課外閱讀讓學生更多的掌握漢語識字內容,比如小學生比較喜歡動畫、圖等讀物,所以教師則可布置一些課外的拼音讀物,一方面拓展學生的漢字知識面了,另外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比如教師還可以將辨析識字法引入到漢語識字教學中,漢語當中形近字是非常多的,而少數民族的學生對這些形近字有很多的困惑,而漢語教師則往往會忽略這些問題,所以漢語教師則應該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漢字之后,再采用辨析識字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找到這些形近字之間的不同處和相同處,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少的發生錯誤。
(二)在漢語識字課堂上適當的運用民族語進行生字的解釋。
新疆少數民族的學生漢語并沒有達到能夠對課堂上教師所說的全部漢語進行理解,筆者發現雖然很多的小學中段漢語教師是民族教師,但是教師卻韓少用民族語言進行漢字的解釋,最后就導致了學生雖知道了漢字意思,但是卻并沒有對漢字理解,更不知道漢字相對應的民族語義是什么,所以作為漢語教師則應該在漢語課堂上適當的運用起民族語言進行漢字含義的解釋,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漢語。
漢語是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對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漢語是第二語言。學習漢語要識字,只有識字過關才能為今后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奠定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關系到漢語教學的成敗。由于漢字的特點,在少數民族《漢語》課堂教學中,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隨著新疆雙語教育的推進,很多地區實施了在一年級開設《漢語》課程的雙語教學模式。但是,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地域條件、生活條件、教學條件、語言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漢語》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維吾爾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受到其民族語言的影響,在漢語識字學習困難方面與同齡的漢族小學生相比差異較大,他們識字學習更困難。怎樣才能讓少數民族學生更快、更有效地學好漢語,勝任目前新疆的雙語教學模式,仍是目前民族基礎教育中亟待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玉霞.關于民族小學漢語識字及寫宇教學特點的探析[J].速讀(下旬),2014(8).
[2]依斯馬依力·艾肯木.維吾爾族小學低年級漢語識字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烏魯木齊市X小學四年級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