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榮越
摘要:認識過程是指人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只有熟知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并將這些規律富有成效地結合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于教學,才有可能創造性地完成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在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于課堂教學時,盡力制作直觀生動、形象多彩的課件頁面;培養學生的注意;努力組織有效的復習,幫助學生保持識記并減少遺忘;啟發思維激發想象。
關鍵詞:課件;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
認識過程是指人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而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1]。教師只有熟知學生認識活動的規律,并將這些規律富有成效地結合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于教學,才有可能創造性地完成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果顯著。《天然藥物學》屬于形態學課程,實踐證明,恰當運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并以認識過程的規律指導課堂教學,會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績效。本人在制作課件并運用于課堂教學時,注意將心理學知識尤其是人的認識規律融入其中,受益非淺,體會如下。
一、內容直觀頁面生動是形態學課件的基本要求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畫面演示結合詞語描述等進行直觀教學,可以喚起并組織學生原有知識經驗中的感性材料,促進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體會和理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是貫徹“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基本認識規律,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二、引起注意培養注意是形態學課堂的必備要素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組織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注意力。通常人們把對于事物的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是自然發生、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后者是有目的而又需要一定的努力。
1.設置刺激點引發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點引起,教師要盡量防止在課堂上產生那些足以使學生的思路離開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其次要善于制作一些刺激點來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注意。但這種無意注意是一種被動的注意,保持時間比較短暫,所以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
2.強調知識點培養有意注意。
學生不能單憑興趣學習,常常必須學習那些雖然不感興趣但又必須學習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經常讓學生明確學習該單節的目的任務,以及它對未來學習、工作或相關考試的重要意義,要求他們以有意注意來對待必須學習的課程。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認識得越清楚、越深刻,意志力越發展,有意注意的能力就越強。
3.二者交替使用以保持注意。
在教學中,如果過分地強調或過多地要求學生依靠有意注意來進行學習,學生就容易疲勞;如果單純依靠無意注意,就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與困難作斗爭的精神,也不能長時間保持注意。所以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想方設法使學生對學習本身發生興趣,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地制造刺激點,不失時機地吸引學生。這樣,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替使用,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三、保持識記減少遺忘是形態學教學的效果檢驗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人們若要保持這種印跡,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去重復這種活動,并且通過一定的努力,把這些活動記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記憶的規律來提高學習效率,以提高授課績效。
1.創造條件強化識記。
整個記憶過程是從識記開始的。根據識記有無明確目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作意志上的努力,可以把識記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2]。教師在備課中,首先應找出特別需要和一般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利用各種教具及手段,有目的有重點地展示對象或現象之間的聯系或關系的直觀材料,以強化學生的有意識記和意義識記。有些課程的前期課程中有許多材料對后期內容意義重大,但當時理解不會很深,此時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先運用機械識記將其識記下來,以后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再逐步加深對材料的理解而轉化為意義識記。
2.科學復習減少遺忘。
遺忘是對識記的內容不能及時正確地再認和回憶。“干擾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排除了這些干擾,記憶就能恢復,所以在學習中,往往中間部分最容易忘記。要想減少遺忘,必須科學組織復習[2]。首先,必須要有復習;其次,要及時多次地進行復習;最后,要正確地分配復習時間,實踐證明分散復習的效果優于集中復習,復習之間間隔多少可依據內容和學生年齡有所不同,但間隔時間不宜過短。
四、啟發思維激發想象是形態學授課的永恒主題
學好一門學科,許多問題需要人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迂回、間接的途徑去尋找答案,甚至是在頭腦中構成從未經歷過的事物的新形象,或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就形成相應事物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對豐富的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去達到問題的解決,而想象則是思維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首先,不能簡單地對教材內容進行羅列,一定要精心構思,使其能夠反映出客觀事物發展的邏輯,努力形成授課的思維邏輯系統。其次,創造條件,啟發學生去形成有關事物的形象;或者給學生留出想象的空間,使其不依賴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來。再次,通過豐富的材料或畫面給學生創造出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具體化及系統化等思維過程的條件,真正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得到培養和提高。
總之,一個好的教師,不但授“魚”,更要授“漁”。一部好的多媒體課件,不但在感官上效果好,而且在制作上還要依心理學的研究規律,從培養學生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多加考慮和設計,使學生在順利學習本學科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人的基本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杰.霍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