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株山
摘要: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質疑是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種積極表現。好奇好勝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善于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給他們創設情景,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使學生具有“海闊憑魚躍”那樣良好的“競技狀態。”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關鍵詞:課文;課堂教學;質疑
新課標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生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讓學生會“疑”、愛“疑”,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引入到教學中來,并積極啟發、誘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想問,從不想問到多問,從不會問到善問,以此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初讀課文,表層質疑
在預習或初讀課文時,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如對課文的故事情節、時代背景及字、詞、句等表層的質疑。因為是初讀,所以這些問題一般還較為膚淺,通過仔細讀文或運用工具書就能解決。隨著疑問的解決,學生所獲得的主要是以感知為基礎的知識和感受。但有些問題比較散亂,有些問題也不是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能解決,這時教師的梳理,從而讓學生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同時學生的心理特別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重視,并得以解決。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我在教學“掩耳盜鈴”一文時,我采用了質疑討論法:第一步讓學生就課題質疑。我將學生提的四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1)“盜鈴”為什么要“掩耳”?(20怎樣掩耳盜鈴?(3)“掩耳盜鈴”說明了什么?(4)課題為什么用“掩”字而不用“捂”字或“蓋”字?第二步組織學習交流評價哪個問題提得最好。通過交換意見,學生都能認識到第四個問題提得最好,理由是提法較新穎,而且思維的范圍較大。這樣,學生個個躍躍欲底色,爭著對課文內容進行提問。常言說得好:“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通過這樣的教學,教師就根本不必發愁學生不愛提問了。
二、研讀課文,深層質疑
質疑的深度與讀者的能力和對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關,研讀課文時,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們往往會對文章的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精妙語句等進行深層的質疑,此時收獲的主要是以理性為核心的思維能力。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讓其自行解決。而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在生疑、釋疑的矛盾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不斷加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強了,必然會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提高,又會帶動質疑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深層質疑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要求學生深刻感悟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總——分”的結構特點,知道分述部分又緊緊圍繞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展開描述。學生在讀中自然感悟到兩段文章結構上的相似之處,但有學生提出“課題是‘桂林山水,理應先寫山,再寫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這種‘分述部分的前后順序可以調換?”這時我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桂林山水》開頭寫到:“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寫水,再寫山。
三、深讀課文,聯想質疑
學生在深讀課文時,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區別、遷移產生的是聯想質疑,從而生成的主要是以運用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時,學生對課文的質疑是高層次的質疑,如果學生能不唯書、不唯師,就必然會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憑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當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深層次探索階段時,教師要適時啟發,提供更多的機遇,讓學生進行探究質疑、聯想質疑。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能夠隨著質疑問難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夠從不成熟、膚淺的閱讀質疑,逐步走向深刻的聯想質疑,同時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進行高展次的閱讀鑒賞。記得在教學《稱象》一課時,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共識,曹聰很聰明!這時,一個學生出入意料地提出:“我就覺得曹聰并不聰明!曹聰的辦法雖然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頭,石頭笨重不好搬動,既費事又耗時。我想用人代替石頭,人聽指揮,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個個走上船,等船沉到畫線處為止,然后把每個人的體重加起來,這樣稱象多省力啊!”這時,我立刻鼓掌說:“多好的辦法!你比曹聰還聰明!”然后馬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研究。這下,同學們大受啟發,不再拘泥于課本,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有的說,我不用石頭,也不用泥土,因為泥土就在岸邊,取泥方便;有的說我既不用石頭,也不用泥土,因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裝入船中不就行了嗎?有的說……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不由自主地議論開了。又比如:我在教學《撈鐵牛》時,一個學生質疑:“和尚撈鐵牛的方法雖然好,但是,他撈八只鐵牛得16船泥沙,這些泥沙鏟到黃河里會阻塞航道,還會污染河水,所以我覺得他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我不禁稱贊這位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并順勢請大家討論:有什么更好的辦法既能撈出鐵牛,又注意環保?學生頓時情緒高漲,紛紛出謀劃策。有位學生的想法很精彩:“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決問題,先把泥沙鏟到空船里,將一只鐵牛拖到岸邊,依此類推,用同樣的方法就可以把其余的鐵牛全部打撈上來,而不用向黃河里鏟泥沙。”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中只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不同見解,鼓勵爭議,打破盲目順從、被動聽課的局面,學生的思維就能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向獨特性、創造性方面發展。
總之,質疑大有學問,提出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鉆研教材,抓住時機,關于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適時質疑,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既學到新知,又發散了思維,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科文.燭光 教育教學文粹[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8.12.
[2]質疑使學生活躍課堂[N].廊坊日報, 2009.04.11.
[3]張爽;康新蕾.質疑 讓課堂更精彩[J].神州, 2011,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