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新
摘要:黨內政治生活是特指中國共產黨黨內全部政治活動的總和。廣義的“黨內政治文化”主要由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制度文化和黨內政治精神文化構成;狹義的“黨內政治文化”,重點是指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思想道德文化”。黨內政治生態則是指中國共產黨全部政治活動的狀態及其相互聯系,以及黨內外政治關系相互關聯的狀況,是黨內政治生活現狀與黨內政治文化狀態的一種集中反映與集中體現。黨內政治生活、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生態三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一方面要加強黨內政治制度建設,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加強黨的思想道德基礎,這樣才能形成風清氣正的黨內優良政治生態。
關鍵詞: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黨內政治生活;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生態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7)02-0004-05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其中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聚焦于全面從嚴治黨這個重大問題,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突出強調要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大戰略舉措。本文擬就黨內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態談點粗淺看法。
一、黨內政治生活、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基本內涵
(一)黨內政治生活
生活通常是指人類生存過程中的各項活動的總和。人類的生活包括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根據社會生活領域來分,至少有三大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職業生活。根據社會生活層面來分,也有三大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因此,黨內政治生活是根據社會生活層面來劃分而得出的政治生活的一種類型,它是特指中國共產黨黨內全部政治活動的總和。1929年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最早提出了黨內政治生活的概念:“糾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正式采用“黨內政治生活”概念的文件則是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依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來分析,黨內政治生活主要分為:思想建設活動、領導決策活動、黨內政治關系活動、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活動、黨群關系建設活動、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活動、黨內政治民主建設活動、黨內干部人事制度建設活動、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建設活動、黨的作風建設活動、黨內監督制度建設活動、反腐倡廉建設活動等十二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思想建設活動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學習教育活動,使共產黨人樹立和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領導決策活動主要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策的科學性;黨內政治關系活動主要是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核心是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活動就是要保證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黨群關系建設活動的關鍵是建立和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此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活動的關鍵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制度;黨內政治民主建設活動的關鍵是發揚黨內民主和保障黨員權利;黨內干部人事制度建設活動的關鍵是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選任德才兼備的干部;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建設活動的關鍵是建立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各項制度,創新方式方法,增強黨的組織生活活力;黨的作風建設活動的重點是要突出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黨內監督制度建設活動的重點是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反腐倡廉建設活動的關鍵是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如果高度概括來說,主要包括三大活動: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活動、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活動、黨的作風廉政建設活動。
(二)黨內政治文化
“文化”是最難定義的概念,至今為止,真可謂眾說紛紜。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們對“文化”認知的視角不同。在此,我們僅從兩個視角來分析。
第一個視角是“層面視角”。在這一層面上,我們通常涉及到的“文化”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的“文化”,可稱之為“大文化”。這種“文化”是與“自然”相對應的。也就是說,“自然”的,則不是“文化”;反之,“文化”的,則不是“自然”。換言之,凡是人類創造的或打上人類烙印的東西都是“文化”,因此,“文化”本質上就是“人化”。這種“文化”無所不包,人們為了認識方便,又把這種“大文化”分類,于是,產生了第二層面的“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物質產品的總稱;制度文化是人類創造的制度成果與制度形態的總稱;精神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成果與精神產品的總稱。我們黨內政治文化,就是第二層面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內容也十分豐富,為了深化認識,又產生了第三層面的“文化”:心理文化、藝術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學文化等。其中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通常我們將此合稱為思想道德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第二個視角是“領域視角”。這是指從人類不同的社會活動領域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來認知。于是,就有了諸如經濟文化、生態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等種種“文化”類別。政治文化作為一種“領域文化”,就是指人類在政治領域活動中所創造和產生的政治成果和政治現象。政治領域屬于社會上層建筑領域,因而,政治文化雖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但它本身卻不包含物質文化要素,而只包含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要素。也就是說,政治文化是由特定經濟基礎決定的政治制度文化和政治精神文化所構成。
通過以上兩個視角的分析后,我們可以說,所謂“黨內政治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自身長期的政治活動中,所創造和形成的特定政黨制度成果和政治精神成果的總和。因此,廣義的“黨內政治文化”主要由黨內政治制度文化和黨內政治精神文化構成。黨內政治制度文化是“外殼”,黨內政治精神文化是“內核”;所以,狹義的“黨內政治文化”專指黨內政治精神文化。它包含“黨內政治心理文化”“黨內政治藝術文化”“黨內政治思想文化”“黨內政治道德文化”“黨內政治科學文化”等諸方面,但其核心則是“黨內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因而,在許多時候和場合,“黨內政治文化”就是特指“黨內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本文所使用的“黨內政治文化”,就是狹義的“黨內政治文化”,重點是指“黨內政治思想道德文化”。
(三)黨內政治生態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政治生態”這一概念:“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此后,他又多次強調政治生態的重要性:“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在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講話及文章中,“政治生態”一詞被提及多達20多次。
“生態”一詞本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現在我們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簡而言之,生態是指生物的生存狀態、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環環相扣的聯系。在現代社會科學研究中,人們經常借用“生態”一詞,來說明人類社會生活中某一事物生存發展的狀態及其內在系統。諸如經濟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倫理生態等等。其中近年來關于政治生態的含義,已經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和探討。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一是郝宇青認為:“所謂政治生態,是指政治主體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環境下養成的政治習性,同時也指政治主體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二是人民網在強國論壇的《何謂政治生態》一文中引用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包心鑒如是說,政治生態主要是指政治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政治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所形成的政治發展環境,它是政治生活狀態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以及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三是王長江認為:“所謂政治生態,實際上是政治系統運行散發出來的信息和導向,它對人們去追求什么有強烈的引導作用。”四是孟慶松主張:“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和部門政治生活的大氣候、大環境和大趨勢,是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綜合呈現,其折射出領導干部黨性修養、理想信念、作風建設等根本性問題。”而姚桓則談到:“所謂黨內政治生態,就是指黨內政治活動現狀。政治生態綜合反映黨內各方面狀況,主要是反映黨內風氣尤其是領導干部的作風。”
綜合上述而言,本文認為,所謂黨內政治生態應當是指中國共產黨全部政治活動的狀態及其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黨內外政治關系相互關聯的狀況,是黨內政治生活現狀與黨內政治文化狀態的一種集中反映與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政治發展的一種軟環境與軟實力。
二、黨內政治生活對政治文化、政治生態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黨內政治生活就是黨內政治文化形成發展的實踐基礎,依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來分析,黨內政治生活主要分為思想建設活動、領導決策活動、黨內政治關系活動、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活動、黨群關系建設活動、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活動、黨內政治民主建設活動、黨內干部人事制度建設活動、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建設活動、黨的作風建設活動、黨內監督制度建設活動、反腐倡廉建設活動等十二個方面;從高度概括來講,主要包括黨的政治思想道德建設活動、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活動和黨的作風廉政建設活動三個方面。上述兩種視角的活動狀況如何,都直接對黨內政治文化狀況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黨員進行黨性鍛煉的主要平臺。如果黨內各個方面的政治活動都是正常健康進步的,黨內政治生活就能夠對黨員發揮出強大的教育作用、改造作用、管理作用和監督作用,對領導班子發揮出重要的民主決策功能和權威維系功能,對黨的各級組織產生出巨大的凝聚作用,從而對全黨發揮出統一意志、統一步調的重大作用。這種黨內生活狀態,就能夠形成和發展先進優良的黨內政治文化。中國共產黨自從誕生以來,總體上說,黨內各個方面的政治活動基本上是正常健康進步的,因此,黨內政治文化總體上也基本上是先進優良的。反之,如果黨內政治生活出現了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甚至是退步的活動,那么,就會產生出一系列消極腐化問題。正如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所指出:“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狀況總體是好的。同時,一個時期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在一些黨員、干部包括高級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堅定、對黨不忠誠、紀律松弛、脫離群眾、獨斷專行、弄虛作假、庸懶無為,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好人主義、宗派主義、山頭主義、拜金主義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任人唯親、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現象屢禁不止,濫用權力、貪污受賄、腐化墮落、違法亂紀等現象滋生蔓延。特別是高級干部中極少數人政治野心膨脹、權欲熏心,搞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團團伙伙、拉幫結派、謀取權位等政治陰謀活動。”這些問題,不僅嚴重破壞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而且還嚴重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導致黨內大量消極文化現象滋生蔓延。因此,要建設先進優良的黨內政治文化,除了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之外,“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
同時,黨內政治生活的狀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黨內政治文化的狀況,直接決定了黨內政治生態的狀況。可以說,正常健康進步的黨內政治生活和先進優良的黨內政治文化,必然導致呈現優良的黨內政治生態。反之,一旦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政治文化出現問題,黨內的政治生態也就會出現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直接威脅到黨的政治生命之安危。因此,《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又指出,一個時期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中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它不僅嚴重破壞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嚴重侵蝕黨的思想道德基礎,還“嚴重損害黨內政治生態和黨的形象,嚴重影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
三、黨內政治文化對政治生活與政治生態起著巨大的引導作用
固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但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指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強大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引導作用。黨內政治文化在一定的黨內政治生活中形成與發展,然而,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必然會發揮出它的相對獨立性價值,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政治生態發生巨大的引導作用。可以說,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靈魂,對黨內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黨內思想道德文化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是人們一切行為的價值導向。
因此,有什么樣的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黨內政治生活,就會產生什么樣的黨內政治生態。從廣義的黨內政治文化來說,它包含黨內政治制度文化和黨內思想文化兩大部分。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就是從黨內制度文化建設著手,嚴格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致力于建設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然而,全面從嚴治黨并沒有至此止步,它只有將堅持制度治黨與文化治黨結合起來,把依法治黨與以德治黨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行全面從嚴治黨,才能真正建立與保持優良的黨內政治生態。因此,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不僅高度重視廣義上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即主要是黨內政治制度文化建設,還特別重視狹義上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重點是黨內思想道德建設。因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這一重要思想,抓住了黨內政治生活最深層、最本質的東西,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而《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的第一個基本準則,就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活動的準則。它把“堅定理想信念”放在思想道德建設的首位。它強調指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我們黨之所以有力量,我們的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力量,講到底,就是我們的黨和我們的黨員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所以,有了這種信仰理想信念的支撐,我們黨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險,都毫不動搖、不屈不撓地勇往直前。反之,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我們黨內出現的各種問題,講到底,也就是我們黨一度放松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放松了信仰理想信念教育,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導致一些黨員干部特別是少數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甚至于滑坡,從而致使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黨內政治文化混亂,黨內政治生態惡化。這種極其深刻的教訓告訴我們:“全黨同志必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主觀世界,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不斷增強政治定力,自覺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必須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就是說,只有建設良好的黨內政治文化,才能讓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成為全黨的自覺,成為融入黨員干部心靈深處的追求,才會真正成為熔爐,才會更有力量,才能涵養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也才能讓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堅強的文化基礎和文化支撐。所以,2016年11月14日,劉云山同志在中央黨校2016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把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立足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成功實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承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建設具有時代特點和共產黨人鮮明特色的政治文化。各級領導干部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四、黨內政治生態對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具有強大的制約作用
黨內政治生態固然是黨內政治生活狀態和黨內政治文化狀況的集中體現。然而,黨內政治生態一旦形成,又會對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政治文化發生強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可以說,正如自然界一樣,自然生態環境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要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而黨內政治生態優良,風清氣正,黨內政治生活就會保持健康與進步,黨內政治文化就具有優良先進的政治條件。而一旦黨內政治生態受到嚴重污染甚至惡化,那么,黨內政治生活就會陷入混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就會受到嚴重阻礙,甚至會走向邪路,從而有可能最終導致黨的性質變質乃至政治生命的終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政治生態問題,鮮明提出了優化政治生態的要求。2014年6月30日,在我們黨成立93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營造好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的從政環境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必要前提,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要率先垂范。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領導干部堅持正道、堅持原則、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嚴格按黨紀國法辦事,敢于向一切不正之風亮劍,能經得起各種誘惑的考驗。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黨要管黨絲毫不能松懈,從嚴治黨一刻不能放松。廣大黨員與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著力凈化政治生態,努力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同月9日,習總書記在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各級領導干部要立正身、講原則、守紀律、拒腐蝕,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從政環境。
2015年5月13日,劉云山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用了八個比方來形容黨內政治生態:一是“死魚和水污染”。如果一兩個黨員出了問題,這是黨員個人的問題;如果有一批黨員和干部出了問題,可能是這些黨員和干部的從政環境出了問題。二是“大熔爐”與“大車店”。黨的“大熔爐”不能變成了沒有溫度的“冷灶臺”。黨組織也不能變成“大車店”,不能讓黨內政治生活變了味、走了調。三是“殺毒軟件”。每個黨員要自覺安裝思想上的“殺毒軟件”,經常清掃頭腦中的病毒。四是“刀槍入庫”與“治病良藥”。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副治病良藥,這個利器不可“刀槍入庫”,否則就會“鈍化”和“生銹”。五是“孫行者的金箍”。鐵的紀律和規矩“比孫行者的金箍還厲害”。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就要讓紀律和規矩嚴起來。六是“咬耳朵”與“扯袖子”。嚴格的管理監督有助于對黨員和干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咬耳朵”“扯袖子”。七是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營造良好政治生態,要堅持治病救人的原則,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八是不做“兩面人”。黨員和干部要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恪守從政之德,不做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兩面人”。
從上述可見,黨內政治生活、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生態三者有著不同的含義與區別,然而,它們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必須一方面加強黨內政治制度建設,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必須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加強黨的思想道德基礎,從而才能形成風清氣正的黨內優良政治生態。
責任編輯 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