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新華
摘 要:因生源的差異性,民辦高校大學生在道德意識、誠信意識與法律意識上與公辦高校大學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別,這決定了民辦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結合民辦高校的管理體制,深入研究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才能很好地推進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現狀;思想道德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現狀
1.政治立場堅定,認識不夠全面
民辦高校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熱點問題,他們的內心是積極向上的,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一部分大學生還因為表現優秀成為共產黨員。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代大學生雖然政治立場堅定,但是對黨以及入黨動機的認識還有不足之處,呈現出功利化的傾向。
2.道德意識消極
有些大學生做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不懂得為他人著想,不懂得相互尊重、謙讓,在寢室里不能和室友融洽相處,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導致同學間關系惡劣。對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毫不關心,感覺與自己無關,過度計較個人得失,缺少集體榮譽感。
3.誠信意識淡漠
有些民辦高校大學生在考試時作弊,代寫和抄襲畢業論文,應聘簡歷摻假。一些大學生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想盡一切辦法在求職簡歷中弄虛作假以此來拔高自己,捏造在校期間優異的學業成績以及在學生會的任職經歷,這些都表明當代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誠信觀念相當淡漠。
4.法律意識淡薄
由于他們在高中的時候都注重文化課的學習,對法律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甚少。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卻毫不知情,這也是導致民辦高校大學生犯罪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民辦高校一定要注重大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教育,大力開展大學生的普法教育,讓每位大學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原因
1.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全球化帶來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種思想潮流的沖擊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部分學生對共產主義理想逐漸淡化,而對西方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卻極度崇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傳統的愛國主義情感逐漸消逝,國家利益觀念逐漸模糊,愛國情感逐漸淡化;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情感冷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逐漸消退。
2.高校管理模式的影響
高等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覺性和自主性,學生以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為主,輔導員主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引導。但是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導致他們養成曠課的不良習慣,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相脫離,大學生的綜合評價建構過于滯后。
3.家庭的關心不夠
家長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極少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缺少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不注重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啟發,造成孩子不懂如何與同學們融洽相處,養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
4.大眾媒體的錯誤引導
網絡是大學生用于學習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已經成為每個大學生的必備工具。網絡信息量豐富,泥沙俱下,加上大學生的辨識能力有限,自制力較差,容易全盤接收,這樣會導致他們在是非和道德方面的意識逐步下滑,也容易使他們沉迷于虛擬的世界,不斷逃避來自現實的矛盾和問題,人際交往逐漸減少,社會關系淡漠。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思考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2.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應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學生生活實際,針對大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兩課”老師需要與輔導員配合在生活實踐中給予正確引導。德育實現內化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培養道德情感。我們要努力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從而發揮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功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管理的科學性
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學習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以及就業指導、學生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使輔導員隊伍專業化,使學生管理從傳統的經驗管理走向科學管理,實現管理育人,不斷提升德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4.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
良好的校園文化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創造了積極的文化氛圍。校園文化作為培養人的外因條件,通過環境氛圍的熏陶,可以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精神世界。民辦高校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道德境界得到升華;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校報、櫥窗、黑板報、演講比賽等進行宣傳,讓學生參與這些活動,通過其正面的引導及反面的警示作用,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內化學生道德行為,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完善。
5.建立心理咨詢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學生優良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學習、情緒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障礙,不能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煩惱、焦慮、抑郁、暴躁、冷漠,學習能力弱,有厭學情緒。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種壓力直接給很多學生造成心理負擔。由于大學生的文化層次較高,社會對他們的期望要求較高,大學生自我關注和人生目標的定位也較高,他們內心的矛盾也較復雜。因此,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幫助學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礙,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程 毅.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楊忠東.論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教育對策[J].群文天地,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