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潔 張志勇 蒙俊健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必要性,根據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提出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基本理論為指導,遵循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能力培養規律,加大教學動畫、虛擬模型、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等具有較強交互性和指導實踐性的教學資源建設,建設具有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特色、滿足教學需要和符合當前中職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的網絡教學平臺。
【關鍵詞】電子技術應用專業 核心課程 網絡教學平臺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31-02
網絡教學平臺是在線學習和教學過程的基礎性技術平臺,是開展網絡教學必備條件。隨著計算機網絡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在不斷加速,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正在不斷完善的新教學手段,已經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重要補充。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及教學方法的整合,廣西機電工業學校開展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建成了模擬電路分析與制作、數字電路分析與制作、電工基礎與技能三門網絡課程,促進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使課程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課堂的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一、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必要性
(一)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是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需要。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其特點是概念、定律、定理較多,理論性強,學生不感興趣,學習難度較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先將課程相關知識傳授于學生,然后再進行驗證性實驗,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驗操作分離,課程缺乏吸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效率低,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課程中概念、定律、定理表現得更為直觀、形象、生動,使課程內容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降低了學生學習難度,提高了其學習興趣。因此,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是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需要。
(二)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是解決學生學習差異化的途徑。中職學生自學能力較弱,學生的知識基礎存在著差異化,學習能力差別也非常較大。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使得部分學生未能跟上教師的講課節奏,進而造成學生上課無法專心聽講,進而成為“學困生”。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差異化教學,滿足學生個體的學習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開展有效的學習是消除“學困生”的有效途徑。在這樣的前提下,建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料,可以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弱點選取合適的時間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復習,通過“線上學習”來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深入學習,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
二、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目前,網絡教學平臺或網絡課程已經廣泛應用于大學課程教學中,而在中職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和網絡課程開發還處于初始階段。傳統的網絡課程開發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展示,缺乏教學設計,不能引導完整的學習過程。中職學生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維能力比較弱,與大學生認知特點間的存在差異,中職學校網絡教學課程的建設不能照搬大學的模式,而應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基本理論為指導,遵循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能力培養規律,加大教學動畫、虛擬模型、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等具有較強交互性和指導實踐性的教學資源建設,建設具有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特色、滿足教學需要和符合當前中職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的網絡教學平臺。
(一)開發教學做理實一體化教材。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根據“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和實用性原則,遵循“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理實一體”的課程建設思想,依據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按“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思路,按照項目為載體,工作過程為導向,能力訓練帶動知識學習的思路設計教材結構,以常用電子小產品安裝或生活常見的典型電路安裝為主線設計教學項目,以電子小產品制作為主線,以單元電路為基礎,以實施理論一體化教學為中心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按照由淺入深、由單一到整體,知識和技能并重的原則開發教學做理實一體化教材。
(二)建設與教材配套的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開發與教材配套的專業核心課程網絡課程。網絡課程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方法,由課程標準、電子教材、多媒體課件庫、三維虛擬實訓、積件學習、項目實訓、教學視頻、微課教學、在線測試、討論區等模塊組成。具有以下特點:
1.做學結合,理實一體。設計與生產生活、工程技術有關的應用性實驗和實訓項目,構建由“單元電路實驗一電子產品制作實訓”組成的專項訓練與綜合訓練融合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將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有機整合。通過項目化教學、任務式驅動,學生可以在做中學基礎知識,在學中練基本技能,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
2.資源豐富、易用易學。網絡課程具有豐富的立體教學資源,配套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材,配備多媒體課件、積件學習、微課教學、教學視頻、在線測試等多維度教學資源,突出中職教育實踐教學的特點,強調在項目引領下,將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使教師可利用網站資源方便進行備課和開展混合式教學,使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兩種方式的優勢互補,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學生可以全天候進行課程學習和訓練,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虛擬仿真,對接崗位。與教材配套的三維虛擬仿真網絡實訓平臺對接電子企業生產崗位及工作流程,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元器件檢測、產品安裝、電路檢測和調試及電路故障排除能力。根據電子產品安裝的工作過程和循序漸進特點,每個虛擬仿真實訓項目均由電子元器件挑選、電子元器件檢測、電子產品安裝、電子產品測量、產品功能展示、產品通電測量、產品故障檢測七大模塊組成。教學軟件交互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根據操作步驟提示進行練習,亦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不同的項目和模塊進行反復練習,突破時間、空間和實訓教學限制。每個模塊都具有實時評價功能,將虛擬仿真、練習和考評融合起來,可讓學生能及時檢查知識或技能掌握的情況,輕松高效地獲取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為教師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基礎。如在模擬電路分析與制作課程的電子元件器識別與檢測教學中,學生可在課前帶著問題登錄到網絡教學平臺中模擬電路分析與制作網絡課程,學習相應的電子元器件識別與檢測的微視頻,然后經過課堂的討論交流、總結后,再利用“模擬電路分析與制作”三維虛擬仿真軟件的電子元器件挑選、電子元器件檢測兩模塊進行操作練習,進行實時測試考評。對于沒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的學生,也可利用這兩個模塊的幫助功能學習元件選擇和檢測的方法,再進行考評,其教學過程為“問題提出—自主學習—討論交流—課堂再現—在線操作—評價測試”。
模擬電路分析與制作、數字電路分析與制作、電工基礎與技能課程不僅是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而且也是其他電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不僅適合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中使用,而且適合在電子技術應用相關的專業群、機電技術應用相關專業群及其他非類電類專業電工知識及維修電工上崗證課程的教學中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在廣西機電工業學校 2014 級和 2015 級的電子技術應用、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機電技術專業中使用,其豐富、立體的教學資源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促進了電類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易衛國.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研究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6(20)
[2]黃小玉.高職金融類與理財類專業網絡教學平臺建設[J].知識經濟,2016(12)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數字電路分析與制作)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與實踐”(GXZZJG2015A008)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