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平
【摘 要】本文結合作者本人的實踐經歷,探究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從思維方式、教學情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提升實際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 歷史教學 自主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39-02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堂已發生了一些變化,自主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滲入教學實踐中。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要將新課程理念作為實踐指導,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做出整體評估的基礎上,對自主學習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歸納,從而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獨立發現、積極思考。此舉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動力,增強其思維的活躍程度,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進一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和學習的成效。作者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高中階段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應用途徑展開詳述。
一、培養自主學習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發展科學的歷史思維能力,讓他們學會使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看待、分析乃至解決問題是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學生學習歷史,僅僅記住書本上的年代、事件等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備廣闊的視角、深入的思考和通變的思維,才能將書本上或系統或零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起學生自己的歷史觀和知識體系,將歷史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修養和素質。因此,學習歷史,必須要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理解、記憶和思考的效率。
在具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平時上課中導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思維方法,幫助學生認識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看待歷史的觀念和思考歷史的方式。例如,學習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時,既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縱向觀察,從古今對比中獲得啟示,也可取其漫漫長河中的一個斷面來橫向觀察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從而對人類社會的變遷產生一個更為全面的認知,就培養客觀的歷史觀而言是大有好處的。此外,分析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不能只盯著政治或經濟,抑或文化的內容,要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找出它們內在的聯系和規律。
二、巧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理解并記憶大量基礎知識,時間一長難免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是教學工作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相關情境,能夠大大增強知識的形象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的知識點,同時,設計一定的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公。
例如,教師在講授中日甲午戰爭有關內容時,課前可通過網絡搜集黃海戰役的節選紀錄片,幫助學生在接觸書本知識之前,先對相關歷史有一個直觀而又具體的印象,然后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較為系統、全面的講解。相較于直接進入課本講解環節,學生對該段歷史有了更為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能夠更為主動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例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扮演歐洲各個國家角色,演示德國侵略他國進行版圖擴張的進程,使平面的知識形象化,學生自己也通過參與活動增強了理解和記憶。
三、設定教學目標,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初級階段,面對知識海洋往往會產生無從下手的茫然感,這時需要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方向性地引導,為他們事先設定一些較為清晰明確的目標,這樣既能夠鍛煉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又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制定的目標不但要結合課程標準,還要考慮學生學習的不同進度和基礎,有層次地展示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在講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歷程和工業革命等相關內容時,教師設計問題并引導學生自行尋找答案:“為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相較其他國家,英國有什么優勢?”、“工業革命是如何一步步在英國發展起來的,你能簡要敘述它的歷程嗎?工業革命中不同生產部門之間又存在什么聯系和影響呢?”“相較于英國,美國和法國的工業革命進程又有什么區別呢?原因是什么?”“工業革命對全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如何從生產力、國際格局和社會關系等角度來思考?”“工業革命的發生對中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等。
(下轉第41頁)
(上接第39頁)
四、拓展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除了上述幾種途徑之外,要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還要讓他們打開眼界,開闊思維,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歷史,而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印的白紙黑字。因此,課堂內容的延伸和課外的拓展內容是必不可少的。課外學習不但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和眼界,使他們更全面、更客觀地看待相關知識,對課內知識進行補充和完善,還能夠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在課外學習的環節中,教師可以事先對課外學習的內容加以篩選,引導學生主動接觸一些課外內容,并對其學習方法進行簡要地指導,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例如,在講解我國先秦時期的政治之時,教師就可對“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內容進行延伸,布置相關的拓展學習任務,讓學生們帶著“從先秦時期到明清時期,‘中國這個詞的含義變遷?”等問題去進行相關的課外探索。問題看似簡單,卻需要同學們踏踏實實地在課外尋找答案,在他們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對“中國”含義的變遷增加了解,鍛煉他們利用身邊工具獲得所需信息的能力,也訓練了他們整合信息、組織信息的能力,同時鍛煉他們運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總之,在高中階段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重要且必要的,應用自主學習模式的途徑多種多樣,應當全面考慮,綜合運用,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潛力得以激發,能力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徐守成.創設魅力自主歷史課堂——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2)
[2]陳利元.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3)
[3]岳賽男.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新課程·下旬,2016(7)
[4]王紅霞.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新課程學習:上,2014(3)
[5]雷利林.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析[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
[6]陳 昆.基于自主學習模式下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6)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