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蓮+張喆
如何加強室內、室外地理實踐活動的融合,從而更加自然、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是當前地理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題。走進茶園的農業教學對此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
一、教學條件分析
農業曾經是最貼近學生的人類生產活動;如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學生,對農業生產卻已經越來越陌生。有關農業的地理教學,也漸漸演化成了呆板、枯燥的知識輸送。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青島的嶗山茶因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成就了中國江北第一名茶的地位,具有典型性。對于青島各區的高中學生而言,赴嶗山茶場考察學習,便捷易行。
二、教學方式選擇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遵循的基本的原則是:室內與室外相結合,突破空間的阻隔;實地調查與數字課程資源相結合,多角度強化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實地考察。利用周末時間,組織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學生到附近的茶場實地考察影響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
網上查詢。上網查詢有關嶗山茶引種的相關資料,探討青島茶樹種植的發展演化。
資源整合。課余時間將考察內容加以整理,并轉化為數字課程資源,作為其他同學的學習資源。
植入課堂。在課堂上,借助于數字課程資源,學習借鑒其他同學已進行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升學生對地理實踐力的認知;對他人的研究性學習材料進行再分析和思考,延展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三、教學環節設置
論茶道。投放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實地考察的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礎屬性及對農業生產的制約作用。
解茶困。投放學生查閱的有關嶗山茶“南茶北引”的歷史發展資料,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要素的改造作用,掌握影響現代農業生產的“信息”“品牌”等新因素,進一步認識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決定作用。
拓茶路。利用學生收集的有關“云南普洱茶”的相關資料,探討與論證問題,為嶗山茶業的進一步發展出謀劃策,樹立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發展觀。
(作者單位:1.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2.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