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修團
【摘 要】本文論述音樂對加深語文文本理解的作用,認為通過音樂導入、音樂劇展現、畫面配音、歌詞相襯四種途徑,音樂能夠促進學生理解語文文本。
【關鍵詞】音樂 情感 文本理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20-02
“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門德爾松曾說。對于課堂來說,“音樂”是除了語言之外,教師的另一張“臉”,組成教學的另一元素。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和重視音樂帶來的情感的作用,尤其是語文教學更應該重視情感熏染、藝術熏陶,啟迪學生的創新和思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一、音樂導入,讓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學生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活潑的教學手段、創設具體可感的音樂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通過看、聽、唱、演等方式,直接感知、體驗課文中的情感內涵,產生情感共鳴。
教師可利用錄音、多媒體課件等方式播放與課文情感基調一致的音樂作為課堂教學的背景,讓學生在音樂渲染的氣氛中進入課文情境,產生情感。例如,在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可以播放組歌《四渡赤水》;上《愚公移山》時,可以播放江濤演唱的《愚公移山》;上到《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可以播放劉歡演唱的《好漢歌》等,教師都可以使用這些由詩詞譜曲的音樂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更深的理解,特別是在講故事環節應有背景音樂或話外音的設計,這樣會顯得課堂有情調、有感染力。
二、音樂劇展現,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陶行知先生說:“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目標應由知識傳授為中心向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由傳授學生知識技能的課堂教學目標轉向引導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最終實現提高學生審美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可采用藝術感受和情感體驗的形式,借助一些藝術手段進行教學,如戲劇情節、音樂劇等,從而使藝術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得到逐步形成和提高。編演音樂劇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課本音樂劇取材于語文教材,大多是經典的傳統名篇,有著良好的文學基礎,又經過音樂劇這種綜合藝術的再創造,它的教育感化和情感啟發更強烈。它通過音樂、舞蹈、文學、美術、表演等多元素的有機結合,既作用于人的視覺,又作用于人的聽覺,將音樂藝術、語言藝術、形體藝術融于一體。以下是筆者就《荊軻刺秦》一文中“易水送別”這個情節編寫了一段音樂劇——
[演員:荊軻(學生甲),秦舞陽(學生乙),太子丹(學生丙),高漸離(學生丁)]
易水濱。荊軻、秦舞陽即將上路。太子丹、高漸離著白衣為二人送行。
[四人祭過路神,就要上路。]
丹:荊卿……(欲言又止)此去任重而道遠……(低頭,不言)
[荊軻直視太子丹,猶不語,轉身欲行。]
高:今卿且行,漸離無多言,唯擊筑一曲,待卿之功成身反。
荊:(回頭,深沉地)軻,不勝感激。
[高漸離坐定,擊筑。]
高: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長噓兮成白虹。
[高漸離擊筑片刻,荊軻慨然和之。]
荊:(悲壯唱)風蕭蕭兮易水寒,草木黃落兮雁飛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風蕭蕭兮易水寒,別故土兮戀關山;風蕭蕭兮易水寒,魂魄有靈兮歸故園。
[四人皆哽咽。太子丹垂頭不語。荊軻唱畢,仰天長嘆,再顧高漸離,決然回頭,疾行而去。秦舞陽緊隨其后。]
……
“易水送別”是《荊軻刺秦》拉開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荊軻行刺前的準備。生死離別,垂淚漣漣,以上這一小段音樂劇通過“凄風”“寒水”“枯木”“黃葉”“飛雁”等意象,用歌聲來烘托凄涼悲愴的氣氛。從悲涼到悲壯、低沉到高昂,在音樂變化中,生死離別變為同仇敵愾、赴湯蹈火和義無反顧。通過音樂劇表現荊軻的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表現的主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畫面配音,在互動中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
新課標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并能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和方法設計課堂教學,投影儀、錄像機、多媒體電腦等教具進入課堂后,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和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儀,讓學生邊欣賞精彩畫面,邊給畫面配音,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展示自己音樂(下轉第127頁)(上接第120頁)才華的欲望,也能在使學生在畫面與旋律中感受文本的主題和內涵。
在選擇音樂素材時,應選擇與文中事物形象相符的音樂,聲音效果的配合要嚴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現場效果。在挑選適當的歌曲、音樂的過程中,使學生有機會了解各種音樂類型。比如,在《茶館》教學中,運用電視劇《大宅門》中的影視音樂結合畫面配音,讓學生聯想到亭廊樓榭,檐瓦柱壁等院落特征,歷經百年滄桑的茶館,牌匾掛滿風塵,古銅色的茶杯子,老店古色古香,絡繹不絕的各式各類的人,非常貼切地展現了“茶館”中人性的復雜多樣和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讓學生領會作品鮮明的時代感、歲月感和濃郁的地區和民族特色。音樂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環境和意義之中,觸景生情,產生共鳴。
四、歌詞相襯,升華了文本的主題內涵
門德爾松說過:“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更好得多。”歌詞不同于詩詞,它比較平實和通俗;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語言,它比較凝練和雅致;更不同于市井俚俗的語言,它可以陶冶情性,可以培養趣味。歌詞是時代的產物,它再現了特定時代五彩生活,它寫盡了自然風景,人間真情。清新雋永的歌詞膾炙人口,節奏明快的旋律靜心養性。
我們賞析和積累優美、精致、雋永的歌詞時,我們也在蘊積思想和情懷,思想和情懷在此過程中得到升華和沉思。比如我們在教學中對蘇東坡《東風破》“一盞離愁,孤單窗前自鬢頭,奄奄門后,人未走,月圓寂寞,舊地重游……”這首詩的解讀,可以聯系方文山作的歌詞的《東風破》:……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歲月在墻上剝落 看見小時候/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再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楓葉將故事染色 結局我看透……《東風破》本是古琵琶曲,而這首歌聽來讓人容易進入唐詩宋詞的世界與遐想。從內容上看,整首歌詞用詩一般的語言講述了一段含蓄的悲傷情感;平穩而舒緩的節奏,更突出了傷感的內涵,二胡和琵琶的穿插更渲染了這份無奈、憂傷,發散著淡淡的藍色的憂傷和惆悵;一任漂泊,讓不安的心隨風飄渺。這些歌詞情感的表達與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起。此外,歌詞整體上也以排比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嘆,自由押韻,增強了節奏感和音韻美。在方文山的筆下,歌詞古今交替,更有時空交錯的感覺,這樣學生對那個時代有一種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在優美的旋律下引導學生分析歌詞,感受歌詞的意境,可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生活是語文的原型和資源,語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濃縮。音樂是受大眾喜愛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通過視覺和聽覺二者珠聯璧合,有效地服務教學,增加語文教學的多樣性和觀賞性,以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品質。賞音品詞,你會感受到語文的無窮魅力,生活的豐富多彩,宇宙的浩瀚無邊。
(責編 莫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