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征華
【摘要】 目的 針對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和實驗組(口服二甲雙胍治療), 每組100例,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觀察。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9.0%明顯高于對照組9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使用胰島素的劑量明顯高于實驗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0%低于對照組1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具有效果好、不良反應少的優勢, 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二甲雙胍;糖尿??;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59
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不僅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 還可以降低患者的體重和改善血脂譜現象, 減少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如果長期使用還可以起到保護心血管系統的作用[1-5]。此次研究針對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展開研究討論,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轄區管理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2];③患者的病程均>1年。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②有急性感染、急性心腦血管卒中、手術、外傷等應激源情況的患者;③妊娠及哺乳期的婦女。200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100例。對照組男50例, 女50例, 年齡42~65歲, 平均年齡(53.5±12.8)歲, 病程1~3年, 平均病程(2.0±0.5)年;
實驗組男57例, 女43例, 年齡42~70歲, 平均年齡(56.0±
13.4)歲, 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5±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給予該組患者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治療方法。使用碘酒或酒精對所要注射的部位進行消毒, 然后進行注射, 在飯前15~30 min進行注射, 3次/d。
1. 2. 2 實驗組 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口服二甲雙胍治療, 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服藥, 口服0.5 g/次, 2次/d;針對進一步需要控制血糖的患者口服0.85 g/次, 3次/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用量、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3, 6]:根據糖尿病診斷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 h靜脈血糖<7.8 mmol/L, 與治療前比較降糖指數>30%;有效:患者空腹血糖<8.3 mmol/L, 餐后2 h靜脈血糖<11.0 mmol/L, 與治療前比較降糖指數在10%~30%之間;無效:患者的血糖指數沒有降低??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過治療后, 對照組顯效40例, 有效52例, 無效8例, 總有效92例(92.0%);實驗組顯效53例, 有效46例, 無效1例, 總有效99例(99.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01, 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用量比較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使用胰島素的劑量明顯高于實驗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經過治療后, 兩組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如體重增加、胃腸道反應、低血糖反應、同時測定肝指標異常等。對照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12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實驗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3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838, 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 糖尿病的發病率每年呈上升的趨勢[7-11]。二甲雙胍在降低患者血糖的同時也不增加血漿胰島素的水平, 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二甲雙胍是糖尿病患者及肥胖患者的首選藥[4, 12-16]。二甲雙胍可直接作用在肝臟、骨骼肌, 改善胰島素抵抗, 有效的減少了基線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水平[5]。
在此次研究中, 對照組患者采取胰島素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采取二甲雙胍治療,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使用胰島素的劑量明顯高于實驗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 與胰島素聯合使用后降低了胰島素使用的劑量, 從而降低了血糖帶來的風險。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具有效果好、不良反應少的優勢, 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蘇青. 二甲雙胍降糖作用的分子機制.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6, 32(9):716-722.
[2] 侯沃霖, 張丹丹, 陸蔚, 等. 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患者CA125水平的影響及其相關因素. 中華醫學雜志, 2014, 94(18):1380-1383.
[3] 王衛慶. 早期應用二甲雙胍聯合沙格列汀治療改善2型糖尿病的管理.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6, 32(4):346-348.
[4] 吳越陽, 趙威, 張幼怡, 等. 二甲雙胍對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室重塑的影響. 中華醫學雜志, 2015, 95(44):3570-3574.
[5] 王秀艷, 潘天榮, 鐘興, 等. 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及對胰島功能的影響.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4, 6(6):382-385.
[6] 王燕芬, 鄔曉嵐, 趙燕. 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 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2, 15(10):624-626.
[7] 梁超, 周玲. 利拉魯肽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2, 33(5):656-658.
[8] 張榕榕. 羅格列酮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的比較.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2003, 9(4):502-504.
[9] 俞鋮杰. 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近期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8):41-42.
[10] 朱志侖, 邱賢澄, 朱懷平, 等. 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觀察. 黑龍江醫藥, 2011, 24(2):223-225.
[11] 竇文琴. 阿卡波糖配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療效觀察. 山東醫藥, 2011, 51(33):79-80.
[12] 李萃曄. 瑞格列奈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3, 22(3):398-400.
[13] 凌振南. 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80例療效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1, 9(20):116-117.
[14] 黎明麗. 瑞格列奈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醫學臨床研究, 2008, 25(1):143-144.
[15] 李賢坤. 羅格列酮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8):45-46.
[16] 李桂成, 王玉霞. 二甲雙胍治療社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1(25):31-32.
[收稿日期: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