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娣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對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究。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心理健康;教學目標;教學評價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提出了關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定標準,主要包括:智力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知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等多項內容。因此,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應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展開教學,而應以心理健康標準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為目的進行有效的教學。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是心理對象、心理活動過程的簡稱,包含認知、情感、意志這三個過程。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能適應社會上的任何情況,并能有效克服其中出現的挫折和困難。一般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有兩層含義,一是心理沒有疾病,這是心理健康最基礎、淺層的含義;二是可以以一種積極發展的心態進行社會活動,這是心理健康的本質含義。而本文所提及的培養學生心理健康主要指第二種。
二、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策略
1.教學目標具體化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讓培養目標具體化。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心理健康的標準,有效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首先,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讓學生認識到體育活動對心理和身體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從根本上重視體育與健康課程。其次,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對自身進行正確的認知,進而提高自信心。再次,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最后,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情緒自控能力。通過上述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化,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中優化教學設計,讓教師結合教學目標開展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進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學內容明確化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教學內容明確化。因此,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制定有效的教學內容。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為學生講解健康知識,通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幫助學生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其次是心理品質教育,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樂觀面對困難的心理,使學生的個性逐步健全和完善。再次是情緒調控教育,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時積極調控自己的心態,成為自己心理的主人。最后是社會適應教育,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進而適應社會的需求與發展。
3.教學方法多元化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1)游戲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相關的心理健康小游戲,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緩解學生的身心,對學生的心理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2)創設情境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有效疏通情感,促進良好心理健康狀態的形成。(3)小組合作教學法。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合作,有助于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心理品質。
4.教學評價科學化
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更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更加科學化的標準來對學生進行評價。
首先,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評價的內容應該更加全面化,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態度、情緒表現、品格精神等內容作為綜合因素對學生進行更加系統的評價。其次,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的完成結果進行評價,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最后可以采用豐富的形式開展教學評價,可以將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這三種方式有效結合起來,進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教育界的重要議題。本文從初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角度,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探究。希望通過本文,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開展,進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許士陽.淺談當前初中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
[2]劉志華.芻議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