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幸福
2011年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狀況,形成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沁園春·長沙》中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千古絕唱詞句,抒發(fā)了作者振興祖國和改造祖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豪情壯志。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來說,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著很多關于“動物”的章節(jié)和知識點,其知識點在生物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七年級的生物教材中“認識生物”中就有著許多關于動物的知識點,并且詳細講解了生命的含義,讓學生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了解生物,致使與生命教育關聯(lián)。在“認識生物”的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詳盡了解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看到其他生物是人類生活生存的基礎,如人類的衣食住行,穿的衣服、鞋子、帽子、手套無不是動物提供給我們的,如果離開了動物我們的生活將寸步難行,可以說如果我們人類對地球上其他的生命不尊重,那么將來人類的生存將受到很大影響。
我在教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一節(jié)中“生物學與文學”欄目時,啟發(fā)引導學生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借動物以言志的作品和詩句。有的說《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在工作時對農友們發(fā)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后發(fā)生了古代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有的說我們革命文學的先驅魯迅先生愛憎分明,一生做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無題》詩中借春蠶、青鳥,好像是抒發(fā)男歡女愛,其中隱含憂國憂民之情懷。詩曰:“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云雀哥》,以高飛入云的歡歌的云雀,來抒發(fā)高遠的志向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你好!歡樂的精靈,你何嘗是鳥!從悠悠的天庭傾吐您的懷抱。你不費思索,而吟唱出歌聲曼妙,你嘹亮的歌喉,響徹普天之下,像一朵孤云后邊,月兒把清輝流灑,幽暗的夜空于是蕩漾著萬頃光華。”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讓暴風雨來得猛烈些吧!”刻畫了海燕在暴風雨中勇敢飛翔的大無畏精神,給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勵。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楊朔的散文《荔枝蜜》,通過對蜜蜂采蜜的生動描寫,來贊美廣大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唐代詩人羅隱寫的《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形成鮮明對照。詩人通過吟詠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xiàn)象,表達了對廣大勞苦人民的同情憐憫之情,也表達了對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現(xiàn)象的嘲諷和不滿。而楊朔的《荔枝蜜》是贊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勞動人民像蜜蜂一樣,勤勤懇懇耕耘,樂于吃苦,甘于奉獻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具有蜜蜂品質的動物:馬、牛、羊、狗等等,進而產生要保護好他們的情感。
教育學家羅杰斯說過:自由程度越高的學習,身心投入程度愈高。為此,我努力開展上述活動拓寬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既讓學生能放松地學習,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聯(lián)想對學科知識整合,讓學生懂得:動物不僅在科學技術上給人以啟迪,同時也是人類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大自然中的飛禽走獸,聆聽鳥語聞花香,引起無窮的樂趣與遐想。仔細領略其中的奧秘,會使每個學生學得很快樂,獲益匪淺。
生物實驗是生物學科中重要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生物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在實施動物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生物實驗進行知識點的教學。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更深刻地看到知識點的形成過程,提升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例如,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就“水中的氧氣對魚呼吸的影響”引導學生對實驗的方法進行思考,經過思考很多學生都說出設置對照試驗,分別選擇兩條魚,將一條放到水中,另一條放到沒有水的桌上。這時教師就可以及時加以引導,指出實驗方法危害到魚的生命,是不可取的,應當在兩個魚缸中分別放入涼的白開水和自來水,這樣既可以很好地觀察實驗,也沒有危害到實驗用魚的生命,在點滴中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意識。
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生命。筆者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動物,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并觀看相關的動物錄像等影視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美感,讓學生感受動物的千姿百態(tài)和奇特的動物神韻,讓學生產生一種美的享受,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和真。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正快速發(fā)展,他們需要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種生命現(xiàn)象,了解自身的生理發(fā)育特點,這樣才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健康發(fā)展。